自世界上第一种主要合成塑料诞生以来,塑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等众多领域。塑料制品不仅经济实惠、促进经济和贸易,还大大减少了疾病的传播,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塑料对海洋和土地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能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威胁都不容小觑。4月19日,《经济学家》刊发《为塑料正名》(In Praise of Plastics)等系列文章,从塑料制品的价值,应对塑料污染的策略分析及对人体危害等角度探讨了目前相关研究的进展。
广泛应用塑料制品的价值
尽管塑料依赖带来的世界性弊端显而易见,但它们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塑料使得一系列新材料成为可能,其被称为重复分子单元的组成结构使其能复制现有材料的特性,同时更轻、更耐用、更便宜且更容易制造。塑料在从建筑到汽车制造,再到消费电子产品等众多领域都至关重要。在建筑行业,聚氯乙烯管道和塑料绝缘材料降低了建造和维护房屋的成本,使住房变得更加经济实惠。塑料外壳和电路组件是制造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光纤电缆所必需的。在医疗保健领域,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和防护设备对于感染控制至关重要。塑料包装能够能够更高效地运输货物,更安全地运输易腐物品,使得供应链能够跨越国界,实现全球贸易。一升塑料瓶的重量仅为玻璃瓶的5%,因此塑料包装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和排放量。塑料还减轻了世界对旧材料和许多材料所源自的生物资源的依赖。世界上大概有1000万台钢琴。如果它们所有的白键都是用象牙制成的,那么还能剩下多少大象?2000年,塑料制品的产量约为2.34亿吨。到2021年,年产量大约翻了一番,塑料制品及含有塑料制品的商品的贸易额估计每年达到1.2万亿美元。
鉴于塑料当前的广泛使用,要应对塑料污染最佳的应对策略并非禁止使用塑料制品,而是对其进行更妥善的管理。在过去20年间,最终被回收利用的塑料制品的比例翻了一番,但仍仅为总使用量的9%,这并非因为人们不关心地球,而是因为塑料回收更困难且成本更高。技术难题及所需的繁琐分类意味着回收塑料制品的价格几乎总是高于原生塑料制品,这使得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变得尤为困难。其结果之一是许多富裕国家将其废弃物出口到贫穷国家进行“回收”,而这些国家往往连处理本国塑料废弃物的能力都没有,更别提处理其他国家的塑料废弃物了。
如果得到妥善管理和严格监督,或许更多地利用填埋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小,而且比执行不力的回收利用方式更简单、更有效。它还能规避塑料被运往世界各地进行回收利用后被倾倒或焚烧的风险。焚烧炉也是一种解决方案,它既能产生能源,又能使产生的碳被捕获,不过这一方法往往不受欢迎。芬兰的福尔纳姆公司找到了一种方法,能够将垃圾焚烧过程中释放的碳氢化合物重新转化为塑料原料,这种创新值得借鉴。[原标题为:《为塑料正名》(In Praise of Plastics)]
寻找新型回收方式
塑料无处不在。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全球每分钟约售出100万个塑料水瓶,每年使用的塑料袋多达500亿个。塑料制品的总产量增长速度超过了其他任何材料,其中一半的产量是一次性用品。目前全球每年塑料产量超过4000万吨,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1亿吨。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意味着公众和监管机构对提高回收率的要求愈加迫切。
对此,像雀巢、百事可乐和宝洁这样的大型消费品公司正在探索新的回收方式,将废弃物转化为新的塑料原料,其他公司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这看似对环境有益的做法,实际上却存在争议。环保主义者谴责这是一种污染性的做法,目的是继续使用塑料。大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曾被加利福尼亚州起诉,部分原因是该公司“欺骗”公众有关该技术解决塑料废弃物危机的能力。
因此,关键问题在于回收的方法。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是热解,即将废弃物加热直至其发生化学分解,产物是石油和合成气体,这些气体会被重新捕获以供回收工厂使用。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健康科学家维卡·辛格拉(Vekaa Singla)表示,由于塑料中含有有害物质,这些回收过程会释放有毒废弃物。目前仍不清楚回收利用是否比制造原生塑料产生的排放少,因此政策制定者和监管机构对这种新方法持怀疑态度。而最棘手的问题还是如何标注标签,这可能决定了一家公司是否符合回收利用的要求或者是否能享受税收减免。美国环境保护局称很多“回收”具有欺骗性,欧洲零废物组织等欧洲环保组织也持类似怀疑态度,他们表示,回收元素含量太低,根本不算回收。
华威大学的斯图尔特·科尔斯(Stuart Coles)认为现在需要更先进的回收技术。他指出,最终的目标是“在社会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塑料废弃物”。这意味着尽可能地重复利用,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鼓励回收。这一观点得到了英国和大多数成员国的赞同。创新或许能够使流程更高效,对环境更友好。英国缪拉科技(Mura Technology)公司声称其水热技术比热解技术能产生更好的产量,并且二氧化碳排放量更低。澳大利亚轮回生态(Samsara Eco)公司表示,其利用酶分解塑料废弃物的技术可以完全避免添加新的石油。这些进步或许有助于让塑料得以循环利用,而非被扔进垃圾填埋场。[原标题为:《谈谈垃圾:一种新的塑料回收方式正在受到青睐》(Trash Talk: A New Way of Recycling Plastic is Gaining Favour)]
微塑料对人体的影响有望揭晓
曾经,人们对塑料的指责主要基于其对环境的破坏,废弃塑料垃圾散落各处,破坏了原本美丽的风景。如今,人们越来越担心塑料分解成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碎片后会造成的危害。
2018年,一支奥地利科学家团队在多国人体粪便样本中发现了被称为微塑料的微小塑料碎片。此后,在人类血液,以及包括肺、肝、肾、心脏和大脑在内的器官中都发现了这些颗粒,它们甚至还出现在胎盘和母乳中。最近的研究还表明,进入人体的微塑料数量正在增加。大量论文初步表明,这些外来物质可能在多种疾病中发挥着作用。2024年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约250名美国患者的调查研究指出,在动脉斑块中有微塑料与心脏病和中风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关联。今年2月发表于《自然医学》上的一项小型研究报告称,痴呆症患者大脑中微塑料的含量比未患痴呆症者大脑中的含量要高得多。在实验室对人类组织进行的研究中,微塑料已被发现会引发炎症(这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根源)、促进癌症的生长,并降低抗生素的疗效。(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