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键圈臀部用户
“某某单位最近刮起了一阵迪桑特风,仿佛穿上它,连汇报都能更顺一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体制内穿搭成了一种新的流量密码。在小上,“体制内穿搭”话题浏览量已经破亿:深蓝、藏青、石墨灰,夹克整齐划一,LOGO小到几乎看不见。
没人会大声讨论牌子,但电梯口里你还是能一眼认出——有点厚重感的面料,肩线刚好落在骨点上,拉链咔哒一声干净利落。
再熟一点你就知道:那是迪桑特(DESCENTE)。
比始祖鸟低调,比可隆更“体面”,平均三千多一件的价位,正好卡在一个微妙的舒适区:
大部分人踮踮脚买得起,不张扬,懂的人自然懂。
在体制内,穿衣从来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不出错。太潮太亮,会被说“浮”;太随意,又显得“没精神”。
于是那群在公文堆里摸爬滚打的年轻人,慢慢练出了穿搭哲学:
颜色深一点,版型利落一点,LOGO小一点,品牌稳一点。
一切都得刚刚好,既能在会议室立得住,又能去下乡调研不突兀。
这种克制的美学,我觉得其实是一种职场防御机制——低调代表安全,得体意味着可靠。迪桑特就像是为这种“安全区”量身定制的品牌:
设计没有锋芒,却极有分寸;剪裁不夸张,却藏得住质感。
甚至它的Logo——那三个向下的箭头——都像是在说:“别往上冲,沉下去更稳。”
但是,值友别忘了,迪桑特可不是做通勤装起家的。这品牌源自1950年代的日本,最早是滑雪服大厂,靠防水、保暖、抗风吃饭。直到2008年推出 ALLTERRAIN 系列,才从雪场走向城市。
后来安踏入股,和伊藤忠成立合资公司,迪桑特的“城市转型”速度就快得惊人。
尤其在中国,它很快意识到滑雪圈太小,而城市中产、体制内群体的通勤需求才是大蛋糕。
于是它做了调整:
就这样,一个原本在雪场起家的专业户外品牌,意外成了“机关灰”的完美搭档。
简单说,迪桑特解决了体制内人群的三大焦虑:
1️⃣ 要体面,但不能显摆
三千左右价位,品质撑场面,LOGO藏着不显山露水。
2️⃣ 要舒适,但不能随意
从水泽羽绒到Dualis系列,防泼水、防风又透气,冬天出勤不用套臃肿大衣。
3️⃣ 要品牌,但要“懂的才懂”
始祖鸟太显眼、Lululemon太运动、优衣库太平庸——
迪桑特刚好,像开不完会的稳重同事那样“高级但安静”。
这就是它能在体制内火起来的本质:穿它的人在表达一种安全感。
在安踏体系里,迪桑特一直被视为“高端运动线”,按理说应该和滑雪、铁三、户外玩家挂钩。结果2024年一整年,它的热度来自另一端:“体制内穿搭指南”、“低调有品”、“通勤夹克首选”。小上,一条关于“如何优雅地混进体制”的穿搭笔记,就能让迪桑特的搜索量暴涨;
抖音测评视频里,它被和始祖鸟对比,说它“同样专业,但更懂场合”。
这波“自来水”传播,反倒比品牌的宣传有效得多。
当一个品牌火到成了“制服”,问题就来了:你还能继续保持特别吗?
过去两年,迪桑特在中国疯狂扩张,门店数已经超过260家,比Lululemon还多。它在高端商圈开三层旗舰店、搞雪山主题陈列,但普通消费者真正接触到的,多是商场里的“平价线”。
结果就是——旗舰店讲故事,普通店讲打折。调性一旦被稀释,再高端的叙事都没用。更现实的是,“体制内穿搭”群体虽然稳定,但不够大。如果年轻人不再觉得它“高级”,或者更愿意穿平替,迪桑特又该靠谁接棒?
我之前就看到有人说,迪桑特的成功,是中国中产阶层穿衣心理的一次投射。它不追潮,也不奢华,刚好站在“看起来不贵,但一看就不便宜”的那条细线上。对体制内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身份选择;对品牌来说,这是一场无声的市场试验。
也许这就是当代中国消费的一种写照:
我们在买功能,也在买“分寸感”。
而迪桑特——
刚好卖的,就是这种沉默的高级感。
值友说:
“别人穿始祖鸟是去滑雪,公仆穿迪桑特是去开会。”
——比起logo,更在意那股“低调的安全感”。
#在头条安利我的兴趣#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