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明,这位曾身价两百六十五亿的“钾肥大王”,从四川安岳石羊镇一个普通家庭出发,用他敏锐的生意头脑撬动命运。
2017年,他花三亿元买直升机飞回老家撒红包、捐路修路,一时间成为乡里传奇。
可谁曾料风头正劲之时,命运齿轮已悄然转动。
如今,他已不再身处权力顶端,而是被公安机关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昔日的荣耀早已褪色,令人唏嘘…
肖永明
肖永明1964年出生在四川省安岳县石羊镇的一个并不富裕但温暖的家庭。
父亲肖方林是销售员,虽然收入有限,却给了他一个基础的小康环境。
初中未毕业的肖永明,在15岁那年因家庭变故退学,跟随父亲出门跑销,背着塑料制品穿行川西北大小市场。
正是在这段时期,他磨练出观察客户、洞察需求的商业直觉。
到17岁时,他已不再是父亲的学生,而成为家庭塑料厂的副厂长。
很快,他便在父亲的支持下独立创办“安岳永鸿塑料厂”,做起了自己的生意,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肖永明(左二)
他用自己的汗水和勇气书写了一个从边缘出发的创业起点。
正因为这一段磨砺,所以他后来的每一次跨界都一点儿也不冲动。
1996年,他带着多年的积累和人脉,来到青海格尔木,与合伙人一起创办“小小酒家”川菜馆。
饭菜美味、服务热情、管理规范,门庭若市,小小餐馆很快成为当地口碑之选。
这里最后也成了他与各路商人、矿业人士、资源从业者频繁接触的窗口。
从各路人士的耳语之间,他听到“钾盐资源巨大、钾肥市场供应缺口”、农业对钾肥的依赖程度高等关键信息。
钾肥
因为钾肥被称为“农业的粮食”,价格高、需求大,这一切被他的直觉捕捉。
于是,他决定跨界进入钾肥领域。
从零起步,他没有技术也没有资金,仅靠判断和胆识,摸索着小单生意、赚取中间差价。
他慢慢积累经验与信用,终于成立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
初期,他不仅面临订单寥寥、资金紧张,更要克服外地人身份、无人配合、荒芜工厂等多重困难。
旧时代塑料厂掌握的是个体经营模式,而生产钾肥则是大规模化工产业,需要严密管理、技术支持、合规报备。
钾肥工厂
肖永明组建团队、反复调整工艺、稳扎稳打地寻找渠道合作。
几年下来,他将公司打造成青海第二大钾肥企业,被业内誉为“钾肥大王”。
这正是他“敏锐嗅商机、顽强突破困难、快速积累实物资本”的传奇模式。
但这一切并不是一蹴而就。他和藏格团队经历了资金枯竭、客户不信任、市场弱势等考验。
尤其是在2004–2006年期间,他借助与川商刘汉等人建立关系,算是首次进入资本圈子。
2006年,他通过约3.8亿元购入瀚海集团85.82%股权,控制昆仑矿业资源,为后来跨界铜矿打下根基。
瀚海集团
这段跨界资本运作,由最初的塑料与餐饮,到资源型企业运作。
体现的是他白手起家的锐气,也标志着他已经脱离“小镇青年”的标签,迈入大资本竞技场。
肖永明的崛起,无疑是敢想敢干的产物。
但时代告诉人们,有魄力不代表一定能掌控局势。
他的勃发,是背景洪流中的顺势而为,恰似涨潮中的帆船,而潮退之后,谁也不是主角。
肖永明
当藏格钾肥在2016年通过借壳金谷源成功上市时,一夜之间,肖永明的财富暴涨。
有媒体报导其净资产达265亿元左右,成了名副其实的青海首富。
他被贴上“钾肥大王”的标签,商业媒体、股市分析师纷纷呼应他的升起。
正当他梦想成为从边陲到全国的企业家典范时,他也同时触及资本游戏规则的边界。
2017年,他以3亿元购置私人直升机,并直接从青海飞回四川老家安岳镇。
他回村后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每人送1000元红包,给孩子们发400元,还捐款150万元修路,让村里修建了一条水泥马路。
肖永明回村时的景象
到底是“大善人”,还是炫富,没人说得清楚。
但至少,他的的确确是给家乡带来了许多好处。而“衣锦还乡”的豪举几乎成了他个人品牌的一部分。
面对媒体,他也只是淡淡回应“我只是想回家做点实事”。
不过,俗话说,爬得越高,摔得越惨,这话用到他后来的经历上,一点儿也不为过。
正在高调之际,他推动藏格控股以约280亿元巨资收购巨龙铜业,将企业从钾肥扩展至铜矿,试图在矿业版图上打造更大的版图。
铜产业
然后,他签署了对赌协议,承诺金谷源上市后的业绩指标。
如果未达标,自己需补偿原股东巨额现金或股权。
结果,三年过后,业绩只完成约85%,肖永明不得不进行股权赔偿,但并未有足够资金支付剩余。
原始股东将他起诉,一纸判决后,他成为“失信被执行人”,被限制乘坐飞机、乘高铁、高消费。
这一天,“首富”称号下的身份裂痕初显。
与此同时,税务稽查开始集中对藏格钾肥子公司开刀。
藏格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因关联交易、税务申报不规范等问题被追缴税费和滞纳金,从2004–2014年就已有1.88亿元欠税,2021–2023年再次被稽查需补缴达4.8亿元,累计达6.68亿元。
如此巨额补税不仅让利润报表受到重创,也让公司现金链告急。
公告明确表示,这些补缴应由控股方和肖永明本人承担,他的财富表面繁华,背后已布满滑落的隐患。
到2019年,他名下上市公司股份的质押比例高达100%,而控股股东整体质押比例超过93%。
为了偿还补税、债务与补偿金,他计划减持股份套现约4.6亿元。
与此同时,对外负债数字不断攀升,据称高达221亿元。
网络图片
当初所有资本运作的杠杆和融资手段,如今反噬成了压在身上的沉重枷锁。
随着股权质押高度依赖、债务压顶、利润受税务影响,公司运营站在风口边缘。
投资者信心出现动摇,员工、合作伙伴对未来产生疑虑。
曾经“钾肥大王”所站立的高地,如今变成潜在的滑坡区。
2019年8月,肖永明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由儿子接手日常运营,自己退居二线,试图保护家族企业免受进一步撕裂,可惜风雨未止。
藏格矿业
肖永明事业滑落的同时,法律漩涡也慢慢笼罩他。
2021年,他因非法采矿案件被自贡警方刑拘,一审曾被判处三年刑期、缓刑四年,并处罚金200万元。
到了2023年案件重审,他获得改判无罪,恢复自由。
彼时,虽然他未因此定罪,但品牌与信誉已被严重损害,投资机构、合作伙伴开始保持距离。
肖永明(中)
2024年4月,他再次因另一桩刑事案件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
消息由公司公告披露,控股方表明他现不担任任何公司职务,此举不会影响公司运营。
然而,监视居住毕竟是一种强制司法措施,一旦启动最长期限通常为六个月,其后的调查与起诉仍可能继续。
他昔日的直升机与红旗下的富豪身份,在这一刻显得极为反差。
肖永明(右一)
肖永明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野心与时代、顶点与深渊的现实教材。
他以坚韧与胆识起航,以资本与杠杆绽放,却也因赌局、杠杆过度及法律边界而坠落。
他不是主角,但却是时代中典型的照妖镜,照见每一个在利益与风险之间跳跃的人。
在波涛汹涌的时代,不是谁更大更强,而是能否在起伏中始终保持清醒,用智慧与节制守住真实的人生。
信息来源:从开直升机回老家到禁坐高铁 “青海首富”肖永明的“豪赌”人生
红星新闻 2019-08-28
信源截图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