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还没到手,奶粉价格就起飞了?网友:又开始割“韭菜”了?

育儿补贴政策刚落地,多款奶粉一夜涨价超20%,年轻父母们手握尚未到账的补贴券,面对的却是超市货架上悄然变动的价签。

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公布,宣布自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孩每年3600元补贴。

这项旨在缓解家庭育儿负担的政策尚未全面落地,母婴市场却已掀起波澜。

“刚看到政策新闻时还松了口气,没想到转头买奶粉就发现涨价了!”一位新手妈妈在社交平台晒出购物记录——她常买的卓傲3段奶粉,价格已从最低195元/罐一路攀升至300元/罐,涨幅高达54%。

育儿补贴政策公布不到一周,奶粉市场价格迅速异动。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多个主流品牌已悄然调整价格体系。国产奶粉中,贝因美部分产品涨幅达7%-9%,飞鹤高端系列“星飞帆”调价6%-8%,伊利重点产品线提价5%-7%。

进口品牌涨价更为迅猛,爱他美、诺优能等洋奶粉普遍上涨10%-15%。有消费者反映:“一周前买的同款奶粉还是742元,现在标价1110元,差价368元正好抵掉一罐奶粉钱。”


价格波动背后是市场供需的剧烈变化。政策公布后,母婴股集体大涨,贝因美单日资金流入58万元,多只股票出现涨停。资本市场反应表明投资者普遍预期——育儿补贴将转化为行业红利。

面对涨价潮,企业纷纷将原因指向成本压力。行业数据显示,奶粉主要原料价格飙升:乳清蛋白上涨70%,脱脂乳粉暴涨109%。同时,2025年2月实施的《乳粉新国标》要求提高乳源质量,淘汰“伪羊奶”等低质产品,企业生产成本显著增加。

这些解释未能平息消费者质疑。补贴政策公布与奶粉涨价几乎同步发生,时间点的巧合令人难以信服。有网友在奶粉品牌直播间询问涨价原因,竟遭直接踢出并拉黑。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供需关系变化。3600元年度补贴释放了家庭育儿预算,尤其刺激高端奶粉需求。按行业测算,0-3岁婴幼儿年均养育成本约2.5万元,补贴可覆盖14.4%。企业嗅到消费潜力,趁机调整价格以提升利润。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部分商家把补贴当作提价窗口期,甚至出现“包装升级”“配方优化”等营销话术,实际产品并无实质改进。

对普通家庭而言,奶粉是刚性支出。以刚出生婴儿为例,每月约消耗6罐700g奶粉,月均开销千元以上。当补贴遇上涨价,政策红利被迅速抵消。

“一年3600元,平均每天9.9元,商家直接把每罐奶粉涨9块,正好把补贴的钱揣进自己口袋。”一位网友的吐槽引发广泛共鸣。更有人讽刺:“国家发钱给穷人买米,结果柴米油盐全涨,穷人没多买到米,支出反而更多。”

涨价波及的不仅是奶粉。纸尿裤价格同步攀升,多个品牌提价10%-15%,进一步蚕食补贴效果。低收入家庭受影响最深——补贴本是救命钱,如今反成商家利润增长点。

面对市场异动,监管部门已释放干预信号。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在《价格法》框架下,若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影响民生,政府可采取多种干预手段。


在一片涨声中,也有企业坚守社会责任。伊利、飞鹤、君乐宝三大国产奶粉巨头在政策出台前已推出企业版生育补贴计划,金额分别达16亿、12亿和16亿元。

这些企业补贴主要通过赠送孕妇奶粉、婴幼儿奶粉兑换券实现,与国家补贴形成政企协同效应。飞鹤方面表示:“将持续深化生育补贴政策落地,与国家层面政策形成合力。”

地方小品牌同样展现担当。洛阳一家奶粉店公开承诺:“补贴期间绝不涨价,帮新手爸妈省点钱。”此类企业的存在,为混乱的市场注入一股清流。


资本市场狂欢到超市价签更迭,从企业成本辩解到父母无奈叹息,这场由3600元补贴引发的市场博弈,折射出民生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复杂生态。当“补贴红利”面临“涨价收割”的消解,监管的及时介入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将成为维护政策初心的关键防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育儿   韭菜   奶粉   网友   价格   政策   企业   市场   品牌   红利   乳粉   婴幼儿   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