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提起清朝最富有的皇帝,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乾隆。
这位爷在位六十年,六次下江南游山玩水,国库银子堆得满满当当。
康熙爷打了一辈子仗,去世时给儿子留下2716万两白银。

雍正皇帝勤勤恳恳干了十三年,攒下3453万两家底。
那乾隆这位号称"十全老人"的皇帝,临终时国库里到底存了多少银子?这个数字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乾隆登基那年是1735年,父亲雍正给他留下的遗产让所有大臣都羡慕不已。
国库里整整齐齐码着3453万两白银,这笔钱在当时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朝廷三年的财政收入总和。
雍正这十三年干了什么?他把康熙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推行火耗归公制度,让地方官员不能再随意加税中饱私囊。

摊丁入亩政策更是把人头税摊到土地上,老百姓生孩子不用再多交税,人口开始暴涨。
雍正还做了一件得罪所有读书人的事情——让官绅一起交粮纳税。
以前那些当官的、有功名的人家可以免税,现在不行了,有钱就得出钱。
这政策推行起来阻力大得不得了,骂声一片,雍正硬是顶着压力把事情办成了。
国库的银子从康熙留下的2716万两涨到3453万两,看起来只增加了七百多万两,实际上雍正做的事情比数字重要得多。
他给乾隆留下的是一套完整的财政体系,是一个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
乾隆接手江山的时候才25岁,年轻气盛,野心勃勃。
父亲留下的家底厚实,国家政策成熟,他基本不用操什么心,国库的银子就自动往上涨。

前十几年,乾隆延续父亲的政策,减免税收,鼓励开荒,人口继续增长,经济自然繁荣。
到了乾隆十年左右,国库存银已经突破5000万两大关。
这时候的乾隆飘了。
他觉得自己治理有方,天下太平,是时候享受一下了。
175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名义上是巡视水利、体察民情,实际上就是公款旅游。
地方官员为了接待皇帝,修行宫、建园林、准备山珍海味,花费动辄数百万两白银。
一次下江南就要花掉几百万两,相当于国家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乾隆一生下了六次江南,每次都是浩浩荡荡的队伍,沿途各省都要出钱出力。
有人算过账,六次下江南总共花掉的银子超过一个亿。
这还不算乾隆修建圆明园、颐和园这些皇家园林的开支。

钱花出去了,得想办法补回来。
怎么补?增加税收、多印银票、贬低银子成色。
1799年乾隆去世,国库存银6939万两,是雍正去世时的两倍还多。
这个数字确实惊人,大臣们纷纷歌颂盛世,说皇上英明。
表面数字漂亮,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乾隆在位期间,白银大量流出,铜钱贬值严重,物价飞涨。
雍正时期一两银子能买一石米,到了乾隆晚年,同样一两银子只能买半石米。
通货膨胀这个词老百姓不懂,他们只知道日子越过越难。
雍正时期,普通农民一年收成除了交税,还能剩下些余粮。

到了乾隆后期,收成交完税就所剩无几,遇到灾年只能卖儿卖女。
国库里的6939万两白银,实际购买力可能还不如雍正时期的3000万两。
这就是典型的"国富民穷"——朝廷账面上有钱,老百姓兜里没钱。
乾隆晚年,贪污腐败成风,和珅一个人就贪了八亿两白银的财产。
这笔钱从哪来?从老百姓口袋里搜刮来的。
和珅能贪这么多,说明整个官僚系统都烂透了。
地方官员层层盘剥,百姓苦不堪言。
表面上的太平盛世,实际上已经千疮百孔。
回头看康熙留下的2716万两,这笔钱更显得珍贵。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一辈子都在打仗。

北边的沙俄入侵,康熙派兵打到雅克萨,把俄国人赶出去,签订《尼布楚条约》。
南边三藩作乱,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个藩王造反,康熙用了八年时间才平定。
台湾还有郑家势力盘踞,康熙派施琅收复台湾。
打仗最费钱,军饷、粮草、武器装备,每一项都是天文数字。
康熙在位61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打仗,能留下2716万两家底已经非常不容易。
这笔钱不是空账,是实实在在的白银,购买力强劲。
康熙给儿子留下的不只是银子,还有一个稳定统一的国家,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
康熙晚年也出现了问题,九子夺嫡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国库亏空严重。
雍正接手的时候,账面上虽然有2716万两,但地方亏空数千万两。
雍正用了十三年时间,不仅填补了亏空,还把国库存银增加到3453万两。

这才是真本事。
乾隆晚年犯了三个致命错误。
第一个是自大,他自称"十全老人",打了十次大胜仗,认为大清帝国天下无敌。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访,想跟中国做生意,乾隆直接拒绝,说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外国货物。
这种"天朝上国"的心态让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会。
第二个错误是闭关锁国。
乾隆限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严格限制外国商人活动。
当时欧洲各国正在搞工业革命,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却把门关得死死的。

别人在进步,我们在原地踏步,实际上就是退步。
第三个错误是混淆国家和人民的关系。
乾隆只看国库有多少银子,不管老百姓过得好不好。
他下江南花掉的银子,都是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
修建皇家园林、供养庞大的皇室成员、维持奢侈的生活,这些开支最终都要老百姓买单。
国库银子再多,百姓穷困潦倒,这样的盛世能长久吗?
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接手。
账面上看,国库有6939万两白银,应该很富裕。
嘉庆很快发现,这笔钱根本不够用。

朝廷开支巨大,地方经常闹灾荒需要赈济,军费开支居高不下,国库的银子流水一样往外淌。
嘉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抄和珅的家,查抄出来的财产折合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朝廷十几年的收入。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流传甚广。
和珅的财产确实解了嘉庆的燃眉之急,但这只是饮鸩止渴。
一个贪官能贪这么多钱,说明整个系统已经腐烂。
嘉庆把和珅杀了,没有触动根本制度,贪污腐败继续蔓延。
乾隆留下的问题不只是财政危机。
他在位后期,白莲教起义闹得沸沸扬扬,朝廷花了九年时间、数千万两白银才勉强平定。

嘉庆时期,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所谓的"康乾盛世",到嘉庆这里已经维持不下去了,清朝开始走下坡路。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留下的银子一代比一代多,这看起来是国力增强的表现。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数字不能说明全部问题。
康熙留下2716万两,是在打了一辈子仗的情况下攒下的家底,这笔钱购买力强,国家根基稳固。
雍正留下3453万两,是通过改革完善制度、减轻民众负担换来的,这笔钱花在刀刃上,老百姓得到实惠。
乾隆留下的6939万两就不一样了。

这笔钱是在通货膨胀、百姓困苦的背景下积累的,是"国富民穷"的产物。
表面上国库充盈,实际上民间疾苦重重。
乾隆在位60年,前半段延续父亲政策,国家确实繁荣。
后半段开始挥霍无度,闭关锁国,种下了衰败的种子。
历史评价一个时代好坏,不能只看统治者留下多少财富,要看老百姓生活得怎么样。
雍正虽然只干了十三年,留下的银子不如乾隆多,但他给百姓办了实事,推动了社会进步。
乾隆在位六十年,留下的银子最多,但老百姓生活反而变差了,这样的盛世是虚假的。
所谓"康乾盛世",主要是康熙打下的江山、雍正建立的制度、乾隆前期延续的政策共同造就的。

到了乾隆后期,盛世的光环已经褪色,只是表面还维持着繁华的景象。
一个国家真正的富强,不在于统治者多富有,而在于人民多幸福。
国库再多的银子,如果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那就只是统治者的盛世,不是整个民族的盛世。
三个皇帝,三个数字,折射出清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康熙留下的是稳定的根基,雍正留下的是健康的制度,乾隆留下的只是虚胖的数字。

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富强不能只看账面多少钱,要看这些钱从哪里来、花到哪里去、老百姓能不能受益。
乾隆后期的所谓盛世,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光鲜背后已经危机四伏。
信息来源:
《清实录》(清朝官方编年体史料)
《清史稿》(中华民国北洋政府设馆编修)
魏秀梅《清代财政史》(台湾中央研究院出版)
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