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震惊台湾的吴石案中,国防部上校科长黄德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直接向吴石提供了关键军事情报,最终却无罪释放并晋升为安全局中将副局长。
1950年,台湾那地方,街上气氛不对头,晚上巡逻的人影晃来晃去,大伙儿说话都小声了,白色恐怖这几个字没人敢提,可心里都跟明镜似的,风声说国防部里头出事了,一个叫吴石的,办公室里坐着,肩上扛着中将衔,参谋次长,平日里看着闷葫芦一个,暗地里搞什么名堂,谁也说不清,消息一出来,说他被当成共谍给抓了,还牵扯了一大批人,黄德美,外面人一说这名字,国防部三厅作战科长,上校军衔,平时也不怎么跟人来往,一下子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
吴石这事怎么露馅的,说白了就是情报,那些图纸、部署计划,战争一开打,那都是要命的东西,吴石能把这些弄到手,黄德美就是个绕不开的坎,他的位置就卡在那,谁要调文件都得从他手里过,吴石找他,按规矩办事,调阅单递过来,黄德美就拿着这张条子去找他的顶头上司吴鹤予,吴鹤予点了头,资料才能往下走,流程就是这么个流程,他没出格,后来案子查起来,这倒成了他的救命稻草。
案子查得那叫一个紧,所有人都拿眼光盯着黄德美,他一进审讯室,脸都白了,情绪有点绷不住,谷正文后来在回忆录里写得清清楚楚,“他早有准备,兜里揣着吴石的亲笔调阅条”,那天他把条子往外一掏,审讯的人心里就有底了,一张纸条,说明他不是自己主动把材料送出去的,是听上头的命令行事,谷正文看他是个老实人,就把他放出去了。
上头的人可不这么想,蒋介石一听,火气很大,毛人凤传的话,“敌我不分,私纵匪谍”,一道命令下来,直接抓回去,黄德美戴上手铐脚镣,又给送回了看守所,这一关就是四个月,军法官翻来覆去看证据,还是把他给放了,人是出来了,可饭碗没了,谁敢用他,过了一阵子,黄德美给蒋经国写了封信,说自己回国就是想为国家做点事,蒋经国看完信,觉得这人还能用。
国防部外语训练班,黄德美成了班主任,给了个少将军衔,任务就是训练国军官兵的外语,跟蒋经国的关系也慢慢近了,在这个位置上待着,后来外语训练班要改成外语学校,黄德美差一点又没位置了,他又写信,蒋经国那会儿正好在弄安全局,就把他调过去当了副局长,中将,这么一来,黄德美从一个涉案人员变成了高官,一个案子里能有这种结局的,真没几个。
跟他一个案子的吴鹤予,就是黄德美当初请示材料的那个上司,下场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吴鹤予在初审的时候拼命想把自己摘干净,一个劲地推责任,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跟黄德美当面对质,被问得哑口无言,蒋介石的态度很硬,最后判了他十年,黄德美这边呢,理由讲得通,上头认证据,不但放人,还给了提拔,吴鹤予想甩锅,结果摔得更重。
说到底,黄德美能有这么个结果,有几个原因,他调材料是按规矩来的,白纸黑字证据在手,谁也没法说他私通,再一个,他是印尼回来的华侨,报国心切,这多少能博得一些同情,最关键的一点,他外语好,冷战那会儿,台湾急着跟外面打交道,这种人才太缺了,派得上大用场。
吴石案成了那个年代最响亮的一个案子,法庭上,吴石连同其他三个人被判了死刑,黄德美和其他人的判罚都不一样,外人看来,好像是司法挺公正的,可明眼人都知道,这里面还是权力的游戏,谁有用就留下,谁没用就处理掉,案子表面上走的是法律程序,实际上谁都懂里面的门道。
黄德美的这番经历,放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跟政治搅和在一起,能活下来,还能一路往上走,不光是他个人的能耐,也是那个历史环境推了他一把,白色恐怖时期的台湾,每个人都像在钢丝上走路,黄德美这种活法,外人看着可能觉得感慨万千,其实不过是当时整个体制权衡利弊下的一个产物。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