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冬不如补霜降”!做好这3件事,冬天少生病

当太阳到达黄经210°时,霜降便如约而至,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图片来源:甘草医生团队


此时,天气由凉转寒,昼夜温差变大,人体的阳气也即将完成从“收”到“藏”的过程。

养生之道,贵在顺应天时。霜降时节的养生核心在于“内外兼修”。对外,以“温润”抵御凉燥,以“防寒”护卫阳气;对内,则着重平补脾胃,培护后天之本。


“温润”防凉燥


霜降时节,秋燥未完全消退,但气温已逐渐转凉。此时的“燥”已非初秋的温燥,而是带有寒意的“凉燥”

清代名医费伯雄在《医醇剩义》中明确指出:“深秋既凉则燥而凉……法当清润、温润。”以温润对凉燥,因此,养生策略需从单一的“滋润”转向 “温润” ,即在润燥的同时,兼以散寒。

饮食方面,应忌食生冷,并减少辛辣发散之物(如葱、姜、蒜、辣椒等),以免进一步耗伤津液。应侧重于选择滋阴润燥、性质平和或温润之物,如秋梨、百合、银耳、蜂蜜等。

图片来源:摄图网


甘草君在这里提醒一下,如果选择秋梨等略寒的食材,建议炖煮后再食用,以缓和寒凉之性,增强温润的作用。如秋梨经炖煮后寒性大减,润肺的作用更强。


此外,虽提倡多喝温水,但只喝温水,无法从根上润燥,还需配合食用具有润燥作用的食材,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除内服调养之外,若感觉室内空气过于干燥,也可适当使用加湿器,保持环境湿润,有助于减轻呼吸道与皮肤的不适。


“防寒”以护阳


凉燥的特点在于燥邪与寒邪并存。

寒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易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此外,寒邪凝滞于肢体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易诱发或加重关节痹痛,常见于年老体弱人群。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因此,在润燥的同时,防寒至关重要。“动则升阳”,可通过适度的保暖与运动鼓舞阳气,以巩固人体正气、御邪于外。

首先,需注意保暖,随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注意足部、腹部以及脖颈的保暖。睡前可用热水泡脚,至身体微微发热,有助于驱散寒邪。

再者,适当运动,且应遵循“温和、适度”的原则。推荐太极、八段锦以及慢跑,运动至微微出汗即可,避免大汗淋漓而伤阳。

此外,夜间入睡需关好门窗,以免受寒邪侵袭,因此时人体卫气内收,肌表卫外之力相对薄弱。


平补脾胃


民间素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此时正值秋冬交接,人体阳气内收,脾胃机能旺盛,正是通过补脾胃来补正气,为“冬藏”储备能量的“黄金期”。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为什么要补脾胃?

从中医角度来看,秋季在五行中属金,与肺脏相应。依照五行相生的法则,土能生金。脾胃属土,肺属金,因此,强健脾胃即是补益肺气之法,这就是“培土生金”。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与“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强健,则肺气得以充养,卫外之气固密,从而可有效抵御凉燥。

此外,从节气时序来看,霜降位于四季之末。中医理论素有“脾主四季”之说,认为在每个季节的最后十八天由脾胃当令,是脾土旺盛时期,也是调理中焦的宝贵时机。

如何补脾胃?

霜降时节余燥未清,不宜骤用温补,应遵循“平补”的原则,即选用性味平和、不燥不腻的食材,以汤、粥为载体,既营养滋补,又利于脾胃吸收。

如此,才能为冬季的“大补”夯实根基。

图片来源:摄图网


食养推荐:


可选用山药、莲藕、南瓜、白萝卜、板栗、鸭肉、鱼肉等食材。

友情提示:切忌立即大量食用羊肉、狗肉等大热之品,以免助燥生热,变生他证。若已患感冒,饮食应清淡,且暂停补益,以防“闭门留寇”,助长病邪。

进阶调理:膏方

对于有长期身体调养需求的,膏方则是“上乘之选”

图片来源:甘草医生团队


为确保膏方可被充分吸收,部分人群(尤其是脾胃虚弱或体内有湿、瘀等病邪者)需先服用“开路方”。

什么是开路方?

在正式服用膏方前进服的小方剂,旨在“投石问路,清除障碍”。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可调理脾胃,夯实基础,增强其运化功能,防止“虚不受补”。

另一方面,可祛除病邪,扫清障碍,观察服药反应,并清除体内痰、湿、瘀等病邪,为后续膏方进补“扫清障碍”。

体质适宜者则可直接服用膏方。

膏方讲究“一人一方”,务必经专业医师辨证后定制专属膏方,切不可盲目跟风、自行服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养生   霜降   冬天   脾胃   温润   阳气   来源   图片   甘草   保暖   人体   作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