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约会进卡座,餐饮包间要消失了?
| 环球通信| @好5G |
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包间是不是中国独有的餐饮文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稍微上档次的饭店都有了包间,包间消费也成为餐饮利润的重要支撑。现在至少在上海,高级一点的饭店至少有一半营业面积用于包间,大堂消费反而成了“少数群体”。自2021年以来,包间消费开始走弱,这一趋势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显现。
北京市统计局8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利润总额仅2.47亿元,同比骤降67%。与此同时,多家媒体报道称,北京餐饮门店正在悄然“抛弃包间”。曾经象征高端消费与私密社交的包间,正在一场无声的浪潮中退场。
一、利润引擎失速:包间不再是“黄金屋”
餐饮行业素有“散台拉人气,包间赚利润”的说法。包间通常意味着更高的人均消费、更长的用餐时间和更强的客户黏性,是餐厅利润的核心支撑。然而,2025年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北京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总额为亏损5219万元,尽管营收达259.1亿元,但盈利能力显著下滑。
《经济观察报》调查发现,小吊梨汤、旺顺阁等多家餐饮企业的商务消费人群数量明显减少,包间人均消费下降15%—30%。上海的情况同样严峻:2025年1-4月餐饮总营收同比下降6.56%,人均消费500元以上的餐厅数量从2700家锐减至1300家。
二三线城市也未幸免。合肥某主打商务宴请的私房菜馆,包间预订量从“一周爆满”跌至“一周两三场”。据“餐企老板内参”统计,部分餐饮门店包间上座率从70%降至30%,单桌消费从人均300-500元跌至150元以下。
二、商务宴请萎缩:报销收紧与消费理性化
包间消费下滑的背后,是商务宴请需求的结构性缩水。
一方面,企业普遍“降本增效”,餐标报销标准大幅收紧。多位餐饮经营者反映,老顾客频繁提及“报销更难了”“额度降低了”,甚至需要将大额发票拆分报销。商务宴请的“宽松时代”已然终结。
另一方面,经济环境变化使消费行为更趋理性。用户不再为“场面”买单,而是追求实在的用餐体验与性价比。许多原本选择包间的群体转向大厅散台,或直接减少聚餐频次。
三、家庭消费崛起:包间转型的求生之路
当商务宴请退潮,家庭消费正在成为餐饮市场的新支柱。与商务宴请不同,家庭聚餐更注重性价比和实际需求,而非排场与仪式感。
餐饮企业迅速响应这一变化。许多餐厅在保留部分高端菜品的同时,推出更多价格亲民的菜品,并调整包间功能:减少包间数量,将空间改造为卡座或半开放区域,以容纳更多家庭客群。
一些餐厅则试图为包间注入新内涵。海底捞在西安推出带独立KTV的包间,满足年轻人“边唱边吃”的需求;上海“福和慧”则创新推出“商务茶宴”,将素食、茶文化与轻社交结合,吸引注重健康与体验的新消费群体。
四、年轻人不需要旧式包间:轻社交与自我表达
传统包间以“豪华装修、专属服务”为卖点,却难以吸引年轻群体。80后、90后消费者更倾向于“轻社交”——氛围轻松、互动自由、适合拍照分享的用餐环境。封闭、正式的包间反而显得压抑、过时。
“餐企老板内参”指出,年轻人追求的是“自我表达”和“体验价值”,而非传统的身份象征。他们更愿意选择有特色的大厅座位、主题区域,或具备互动功能的创新包间。
五、商业社交变革:走出包间,走向价值回归
包间的衰落,不仅是餐饮业态的调整,更是整个商业社交文化变迁的缩影。
2025年上半年,企业采购非酒类礼品同比增长184%,数字文化产品、健康体验服务等新品类迅速增长。商业活动正在逐渐摆脱“吃饭喝酒”的传统模式,转向更健康、更高效、更注重实质价值的交往方式。
或许,下一个商业周期的起点,正是从餐桌开始。包间的消失,并不意味着社交需求的减少,而是其形式的进化。
- END -
以 草 根 记 录 通 信 时 代
作者@好5G :资深分析师|特约撰稿人|新媒体专栏作者|手机评测专家
环球通信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