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变非偶然,而是民族命运的抉择时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撕碎了“和平幻想”。
毛泽东精准定义:“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更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他痛斥两种危险思潮:迷信日本“和平保证”的妥协派,以及漠视民众力量的精英抗战论者。
历史证明,只有把事变视为民族存亡的抉择时刻,才能打破“战争或可避免”的迷梦。
这个坚定立场不仅是军事判断,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唤醒,当石狮染血时,中国已无退路。
真正的准备不在枪响后,而在思想觉醒时
事变爆发前两月,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已批准“1935年以来的新政治路线”(《论联合政府》)。
这一未雨绸缪的布局,使中共在事变次日即发布《抗日宣言》,随后推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毛泽东强调:“这些都证明我们对抗战方针是坚持不懈的”(《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历史昭示:危机应对的核心在于预判能力。
当国民党仍寄望外交调停时,中共已完成从理论到行动的战略转换,用政治远见填补军事劣势。
救亡图存需制度重构,非仅军事抵抗
毛泽东将《十大纲领》定位为“符合马克思主义与革命三民主义”的救国蓝图(《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其革命性体现在三方面:
政治再造:要求“改革政府机构”,建立民主统一战线;
经济革命:提出“废除苛捐杂税”“改良人民生活”;
全民武装:号召“武装人民发展游击战争”。
他尖锐指出:“只有国民党政策全部彻底转变,实行此纲领,才能救中国”(《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纲领的本质是以制度革命激活民心伟力:没有土地改革的动员,就没有地道战的奇迹;没有民主参政的实践,就没有“母亲叫儿打东洋”的悲歌。
战争胜负在民心向背,不在武器优劣
毛泽东提出划时代口号:“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其内涵远超军事范畴。
空间维度:城乡协同、敌后与正面战场配合;
主体维度:工农商学兵共同参战;
方式维度: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多维斗争。
他警告:“因循坐误,责有攸归;全国丧亡,嗟悔无及”(《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这一战略直指战争本质:现代民族战争是体系对抗,其根基在民众组织度。
台儿庄的坦克与平型关的伏击背后,是千百万推小车、送军粮的民众铸就的“移动长城”。
人民立场与系统变革是应对挑战的通则
毛泽东的抗战思想对当代具有镜像式启示。
风险预判的智慧:如中共在1935年即调整路线,今人更需在“灰犀牛”事件前构建预警机制;
系统动员的法则:抗疫实践印证“全民战争”模式的生命力,全国一盘棋正是新时代“民众总动员”的演绎;
制度创新的必然:当年要求“改革政治机构”,今日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打破利益藩篱;
民心政治的永恒:“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大炮的历史证明,任何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根本在于民心凝聚度与制度包容性。
毛泽东在1937年的警示仍如黄钟大吕:“一切和纲领相抵触的东西,如果还要继续下去,就会受到历史的惩罚”(《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当单边主义与地缘冲突重塑世界格局时,“全面全民族”的团结哲学,正是抵御外部风险的最基本、最核心依靠。
卢沟桥的石狮静默矗立,铭刻着毛泽东的战略远见。
民族存亡绝续关头,只有以革命纲领唤醒民众、以制度变革凝聚合力,才能在危局中开新天。从《十大纲领》的“改良人民生活”到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从“统一战线”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那穿越烽火的核心智慧依然闪耀: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洪流的真正砥柱。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更新时间:2025-07-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