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和张欣,这对曾经在北京CBD呼风唤雨的夫妻,如今的名字更多出现在“套现”“出走”“翻车”的标题里。
不是网友记性太好,是他们自己把故事写得太直白:一边把国内资产卖了个七七八八,一边给美国高校递上6亿“红包”,转头遇上疫情,连句慰问都没留。
那一刻,很多人心里咯噔一下——原来“感恩”两个字,是可以选择性失明的。
时间倒回2007年,SOHO中国在香港敲钟,19亿美元融资让全场沸腾。
长城脚下的公社、三里屯SOHO、望京SOHO,一栋栋玻璃盒子像巨型水晶灯,把北京夜空照得锃亮。
那会儿没人怀疑,他们就是把城市天际线握在手里的人。
可灯再亮,也照不出下一步的剧本:2014年起,项目清单变成“出售清单”,北京、上海的核心写字楼被分批摆上货架,累计套现近300亿。
买家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交易公告里的“折价”“快速成交”越来越刺眼。
钱去了哪儿?
哈佛、耶鲁的校报写得清清楚楚——“SOHO中国基金会”捐建助学金,单笔就上亿。
美国学生鼓掌,国内网友炸锅:不是说好“先富带后富”?
怎么带去了太平洋对岸?
更尴尬的是,2020年武汉封城,全国房企排队捐款,SOHO中国的官方账号静悄悄。
有人扒出他们前一年还给哈佛追加了1亿,对比之下,连“沉默”都显得刺耳。
大洋彼岸也没给这对“金主”多少好脸色。
纽约通用汽车大厦的股权,2018年买时志在必得,2024年割肉卖给黑石,账面蒸发40%。
曼哈顿那套联排别墅,挂牌价从4800万美元一路滑到3500万,中介广告里“潘氏业主”成了烫手标签。
东南亚电商的故事更潦草——团队刚搭好,文化差异就把项目卡死在启动页,暂停公告里只剩一句“尊重当地市场”,翻译过来就是“水土不服,认栽”。
国内这边,摊子也没好到哪儿去。
北京税务的一纸立案,把2015到2020年的旧账全翻出来,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零零总总可能要补5亿以上。
SOHO中国的年报干脆摊牌:2023年再亏3.8亿,出租率跌到68%,市值从600亿港币缩水到不足50亿。
曾经一房难求的望京SOHO,现在空置楼层能拍出“鬼片”既视感。
最耐人寻味的是张欣的“消失”。2024年4月,她清空了微博、抖音,连LinkedIn都只留下一句“家族办公室投资”,项目栏空白。
网友调侃:这是连“人设”都打包出售了?
其实也好理解,当“成功学”滤镜碎了一地,留在原地只会被反复追问“为什么”。
只是,6亿美金的校友名册里,没人能替她回答“国内那批老业主、老员工的后续”该去哪儿找答案。
有人说,商人逐利,天经地义。
可逐利也有两条线:一条是法律,一条是人心。
法律还能靠律师团慢慢磨,人心一旦散掉,把资产再搬回来也填不平。
看看如今SOHO中国官网的招商电话,响三声才有人接,语气客气却透着“能租就租”的急切——当年排队看房的盛况,像一场集体幻觉。
潘石屹喜欢摄影,早年给望京SOHO拍过一张“云海倒影”,大片刷屏。
现在再看,那片玻璃幕墙映出的不是云,是写字楼里零星亮起的灯——每一盏都在提醒:楼还是那栋楼,人已经不是那拨人。
资本可以全球漫游,可名声一旦落地,就像水泥一样凝固在当地。
你可以卖掉房子,却卖不掉人们对“食尽烟火却转身离场”的记忆。
故事写到这儿,没有逆袭,也没有痛打落水狗的快感。
只剩一句大白话:市场永远给你选择,但历史只负责记录。
至于记录里写的是“精明的全球化布局”还是“急吼吼的套现跑路”,笔不在潘石屹手里,在每一个曾把SOHO当城市名片的人心里。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