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下降,一种孩子们常见的传染病——手足口病也进入了高发季节。监测数据显示,我市目前也处于手足口病高发期。托幼机构和学校作为孩子们聚集的场所,是防控的重点单位。为了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我们特别准备了这份详细的防护指南。
01 识别信号:关注孩子哪些症状?
家长和老师需要成为孩子的“健康侦探”,手足口病一般有以下症状:
发热:多为初期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
皮疹/疱疹:出现在手、足、口、臀等部位。
其他: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02 认识“对手”: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可引起手足口病的常见病原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A6型和A10型,肠道病毒71型等。病例通常在一周内自愈,预后良好。
03 传播途径:病毒是如何“偷袭”孩子的?
粪-口传播:病毒通过患者的粪便排出,污染环境、水源或食物,孩子接触后经口感染。
接触传播:这是托幼机构或学校内传播的主要方式。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门把手、游乐设施等,均可造成感染。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接触破溃的疱疹同样危险。
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也可携带病毒,被近距离吸入后感染。
04 共建防线:托幼机构、学校与家长如何协作?
托幼机构/学校
1.把好“晨午检”第一关: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认真执行晨午检,发现发热、出疹等症状的患儿,立即通知家长带其就医并居家隔离。
2.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重点场所:活动室、寝室、卫生间、饮水机、门把手、楼梯扶手等,需使用含氯消毒剂定期擦拭消毒。
重点物品:玩具、餐具、毛巾、桌面等,必须每日消毒。餐具建议蒸汽或煮沸消毒。
规范操作:配置消毒液时注意浓度和作用时间,确保消毒效果。
3.保持环境清新通风: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有效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4.加强健康教育:通过游戏、儿歌等形式,教会孩子正确的“七步洗手法”,并督促养成习惯。
5.及时报告与应对:一旦出现聚集性疫情(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5例以上或同一班级/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应及时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并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个人和家庭
1.生病不上学,隔离是关键:孩子一旦确诊或疑似手足口病,应尽量居家隔离休息,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隔离期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凭医疗机构开具的复课证明方可返园/返校。
2.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家长要教育孩子做到“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持续至少20s。
3.做好家庭清洁消毒:经常清洗、晾晒孩子的衣物、被褥,对玩具、常用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4.增强自身免疫力:合理饮食,加强户外锻炼,保证充足睡眠,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免疫屏障。
5.流行期避免聚集: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去人群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6.疫苗防护:接种EV71疫苗能有效预防由它引起的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尽早接种。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并且可以预防重症手足口病。但需注意,该疫苗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可防、可控、不可怕。它的防控是一场需要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协同战”。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将各项预防措施落到实处,共同为孩子们撑起一把坚实的健康保护伞!

来源:南通疾控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