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陕西省的一个偏僻小村庄,一个97岁的农民安详离世,追悼会却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人。
有人从陕西省内其他地区赶来,还有人从省外赶来,甚至还有在校大学生,每天都有将近200人前来悼念。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国民党总部也从台湾送来牌匾,上面写着“民族之光”四个大字。
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为何他去世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这位去世引起轰动的老人,名叫仵德厚,1910年出生于陕西省泾阳县的一个贫苦家庭。
16岁那年,他顺利考入了陕西第三师范学校,开始了勤工俭学的生活。
每天,他都要一边上课,一边干着零工,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用。
尽管如此艰辛,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在学校里,他不仅学习成绩出色,还因其机敏的头脑和沉稳的个性,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
1930年,冯玉祥在陕西招募士兵,仵德厚听闻此事,想去为国家和民族做些什么,便毅然决定退学从军。
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后,仵德厚因为他聪明机警、勇敢无畏,得到了不少上级的赏识。
无论是战术演练还是实际战斗,他都能迅速掌握,并在一次次的战斗中,展现出超凡的胆略和智谋。
在与其他军阀的混战中,他屡次立下战功,并逐步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营长。
他在部队中的绰号——“仵疯子”也逐渐传开,这个名字不仅仅是对他勇敢作战的赞誉,更是对他那种不畏死亡、不惧牺牲的精神的认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仵德厚的部队被派往台儿庄。
当仵德厚的部队抵达台儿庄时,战况已经极为危急,日军的进攻像潮水般汹涌而至,快速逼近整个防线。
战士们被困在这片血腥的土地上,几乎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仵德厚知道,无法等待支援,唯有主动出击,才能赢得这场生死之战。
他迅速作出决定,挑选了40名精锐士兵,组成一支敢死队,准备击退日军的进攻,为整个防线争取时间。
在夜幕降临时,敢死队悄悄潜入日军阵地,日军完全没有料到中国士兵会如此勇猛。
仵德厚带领着队员们冲进日军的阵地,用手榴弹、冲锋枪和大刀与敌人拼死搏斗。
炮火横飞,血肉横陈,但每一名士兵的眼中都只有一个目标——守住这片土地,直到最后一刻。
战斗的持续让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仵德厚带领的敢死队员们逐步逼退了日军前线的部分力量,但他们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
仵德厚的身边已经满是战友的尸体,但他依然没有丝毫退缩,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坚持到最后一刻。
整整一夜的拼杀,直至第二天的晨曦,仵德厚和他的战友们才暂时压制住了日军的进攻,但代价却是惨重的。
在敢死队的40名士兵中,除了仵德厚和两名战友外,其他人都为国捐躯。
这场战斗,并未因敢死队的拼死抵抗而画上句号,仵德厚带着仅剩的队员,和大部队汇合后,继续与日军血战,终于,经过一个月的鏖战,日军不得不撤退。
而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成功保卫了这座城镇,这次战役也成为抗日战争以来最大胜利。
战后,台儿庄战役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的一座丰碑,仵德厚也因此受到嘉奖。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为仵德厚带来了无尽的荣誉,但这份荣誉并没有伴随他走向更高的职位或更光明的未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仵德厚继续效忠于蒋介石的国民党,积极参与内战。
1948年,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仵德厚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山西,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在进行防御作战。
由于他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表现,仵德厚被任命为30军27师的副师长。
随着解放军的不断推进,形势急转直下,仵德厚所在的部队在太原战役中陷入了困境。
为避免被解放军俘虏,仵德厚的部队开始了长时间的坚守和反抗,但终究未能抗住巨大的压力。
1949年春,随着太原解放,仵德厚被解放军俘获,他从曾经的抗日英雄、国民党少将,转变为一个被囚禁的战俘。
因为他曾破坏30军军长的起义计划,还有一名解放军干部因此被害,仵德厚被俘后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在狱中,仵德厚经过思想改造,最终转变态度,1959年,他刑满释放,但随后又被指定在太原砖厂当工人。
直到1975年,毛主席下令释放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军警宪特,他才彻底获得自由,回到陕西老家。
仵德厚回到家乡时,父母已经离世,妻子也早早去世,村里的邻里也因为长时间的消息隔绝而对他陌生。
这个曾经为国家和民族付出过一切的男人,回到家乡后,过的是一名普通农民的生活。
仵德厚的日子过得非常简单,白天,他在田地里劳作,种菜、放羊,和村里其他农民一样,过着平凡的生活。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很不抱怨,在他寂静的日子里,常常会不经意地回想起过去那些峥嵘岁月。
仵德厚从不对外宣扬自己曾是抗日英雄,他并不觉得自己需要特别的待遇。
虽然他在内心深处有一份渴望,那就是希望有人能记得他为国家所做的贡献,可是他从未主动去要求。
每当有人问起他从前的事情,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回答: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做了我该做的事。”
直到1990年代,仵德厚的一段历史才开始被外界逐渐挖掘出来。
那时,西安的侄子偶然在电视上看到关于台儿庄战役的报道,才意识到自己年迈的叔叔,竟然是那场伟大战役中的关键人物。
仵德厚的名字开始重新进入公众的视野,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他,在这个信息日益发达的时代,终于得到了关注。
但仵德厚没有参与媒体的采访,也没有因此要求过任何形式的荣誉,只是默默地继续过着自己的农民生活。
尽管他从不张扬,但村里的人开始知道,他曾是抗日名将,曾在台儿庄为国家和民族英勇作战。
年轻一代的村民,尤其是一些烈士后代,也开始对他表达出由衷的敬意。
2007年,97岁的仵德厚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随着他去世的消息被报道,越来越多人来到他的追悼会为他悼念。
国民党总部得知后,也从台湾寄来了一个牌匾,牌匾上刻着四个字——“民族之光”。
这是仵德厚一生的荣光,也是他迟来的认可,四个字,凝聚了几十年来他未曾放下的心愿,也让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得到了应有的尊敬。
虽然仵德厚未能在生前享受到这份荣光,但这块牌匾却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对于仵德厚来说,尽管一生平凡、坎坷,甚至被遗忘,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曾为这个国家付出的所有。
而这一切,最终在“民族之光”这四个字中,得到了应有的铭记与传承。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