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欧经贸与科技领域的博弈因一项争议性提议再度升温,中国对稀土出口的进一步管控措施,本是维护资源安全的常规操作,却意外引发美国与欧盟的强烈反应。
美国一边放出加征关税的狠话,一边又表态希望谈判,态度反复无常,而在大西洋彼岸,欧盟也紧随其后释放强硬信号,甚至提出强制中国企业转让技术的要求,否则便限制其在欧洲的投资资格,这一举措直接将双方的紧张态势推向新的高度。
稀土作为新能源、高端制造及国防工业的关键原材料,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中国基于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宣布强化稀土出口管控后,立即触动了欧美产业链的敏感神经。
美国率先陷入焦虑,特朗普政府先是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更高关税,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中国让步,随后又突然转变口风寻求对话,这种矛盾的姿态尽显其应对失措。
在美国尚未找到有效应对策略时,欧盟已开始主动发声。多名欧盟委员会成员公开表示,欧盟必须展现对华强硬立场,并呼吁G7集团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中国。
从实际举措来看,欧盟的施压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美国的对华战略形成呼应,这种抱团取暖的做法,本质上暴露了其不愿与中国进行一对一平等竞争的心态,更多是想通过依附美国阵营,换取在经贸谈判中的额外筹码,同时讨好特朗普政府以获取短期利益。
但现实是,特朗普政府的决策始终以短期利益为核心,欧盟的“示好”若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好处,很难获得真正的重视。美国自身长期缺乏对“承诺”的尊重,也让其对欧盟的表态充满怀疑,这种基于利益交换的同盟关系,从一开始就存在天然的脆弱性。
随着中国科技实力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快速崛起,西方国家逐渐卸下了“自由贸易”的伪装。欧盟近期明确提出,将强制要求在欧洲运营的中国企业转让核心技术,否则将拒绝其进入欧洲市场或开展投资活动。
这项要求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早在去年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时,就有欧洲议员提出类似主张,当时的说法是中国车企若想维持对欧出口,必须在欧洲建厂、雇佣本地劳动力,并且交出核心技术,尽显强势掠夺的姿态。
根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欧盟正在酝酿的相关措施将主要针对汽车、电池等关键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领域。除技术转让外,还要求中企在生产中使用一定比例的欧盟商品与劳动力,并在欧洲境内完成产品的价值增值,部分选项甚至包含强制成立合资企业等内容。
这些措施预计将于11月正式出台,虽然名义上适用于所有非欧盟企业,但明确定位为“防止中国制造业实力压倒欧洲工业”,针对性不言而喻。
欧盟贸易专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在欧盟贸易部长会议后直言,欧盟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但前提是“真正的投资”,即能在欧洲创造就业、增加价值并转移技术,“就像欧洲公司在中国投资时所做的那样”。
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更是公开表示,欧盟应“借鉴美国和中国的经验”,将技术转让作为中国投资欧洲的前提条件。这种将技术转让与市场准入捆绑的做法,彻底打破了公平贸易的基本原则。
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无数研发人员长期投入的智慧结晶,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载体。欧盟将技术转让作为投资准入的强制条件,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掠夺行为,显然低估了中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决心。面对这种蛮不讲理的要求,中国迅速作出回应,明确亮明立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以三个“反对”清晰阐明态度:“作为原则,中方支持中欧企业基于市场原则开展贸易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反对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采取保护主义、歧视性做法。”
这一回应直击欧盟提议的核心漏洞——无论是强制技术转让还是设置歧视性投资条件,均严重违反了世贸组织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欧盟所谓“欧洲企业来华投资也转移了技术,中国应礼尚往来”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欧洲企业在华投资过程中的技术转移,均基于双方自愿协商与市场规则,是企业为获取中国市场份额作出的自主选择,而非中国政府强制要求的结果。将自愿合作与强制掠夺混为一谈,显然是在混淆是非、强词夺理。
欧盟之所以在技术领域对中国采取极端措施,本质上是对自身竞争力下滑的焦虑与恐惧。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中国企业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已经实现了对欧洲企业的赶超。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已突破12%,且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这让依赖传统汽车产业的欧洲国家感受到了强烈冲击。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分析指出,欧盟的做法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通过设置技术转让门槛,一方面想“劝退”不愿妥协的中国企业,实现其“去风险”的目标;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强制手段补齐欧洲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短板。这种思路显然陷入了误区——真正的竞争力提升源于自身的创新投入与产业升级,而非通过强制手段掠夺他人成果。
从实际影响来看,欧盟的保护主义措施最终可能反噬自身。如果中国企业因不愿接受技术转让条件而退出欧洲市场,欧洲消费者将失去更多选择,相关产业链也可能因缺乏竞争而陷入停滞;即便部分企业被迫妥协,这种非自愿的合作也会为双方未来的经贸关系埋下隐患。
彭博社也指出,这一高风险举措正值欧洲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很可能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弹,损害双方至关重要的贸易关系。
中国始终愿意与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与竞争。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带来的是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是推动欧洲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的积极力量。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工厂已创造超过2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带动上下游产业新增就业近10万个,这种共赢的合作模式本应得到珍惜与维护。
欧盟若想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优势,正确的路径是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业政策、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以平等的姿态与中国企业同台竞技,而非诉诸保护主义手段。强制技术转让不仅违背国际规则,更会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欧洲产业失去发展活力。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封闭与掠夺无法带来进步,只有开放与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欧盟当前的做法,不仅欺骗了期待产业升级的欧洲民众,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方的立场已然明确,维护核心技术安全与企业合法权益的决心不会动摇。希望欧盟能及时纠正错误,回到平等对话与公平合作的轨道上来,否则最终只会错失发展机遇,在全球竞争中逐渐落后。
文本信源:
http://m.toutiao.com/group/7561584320206176820/?upstream_biz=doubao
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Ojh91mV9EX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