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最热时。今年的三伏天持续到8月18日,纳凉成了理所当然的大事。对于桂林人而言,兴安猫儿山脚下漓江发源地的“果冻水”无疑是大自然的恩赐。泡水、划桨板、“窝囊漂”……各种各样的玩法吸引着人们前往体验。据统计,仅暑期猫儿山脚下的“窝囊漂”就吸引近2万人次游玩。桂林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福气,在这里又得到了一种诠释。
漓江源头——来自大自然的恩赐
“漓江源头核心区,即第一滴水冒出来的地方,使人兴奋。当然我们看不到水滴,却看到枯枝败叶之上晶莹的水,它们安静地躺着、浮着,在鸟虫鸣叫声中、在浓荫之下,安详地享受大山的灵气。往前行走,到了地势稍低处,便听得汩汩水流声。再往前走,走到有山坡处,则听到了‘哗啦啦’的流水声,有的形成微型瀑布。”这是桂林作家光盘描绘的去看漓江源头的画面,生动写出了人们想去探一探这条世界最美河流的源头的体验。
猫儿山是漓江源头,也是资江、浔江的发源地。当你驶入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后,一路往猫儿山景区前进,四周连绵起伏的原始森林使得空气清新,气温也明显比市区凉快了。这片海拔1900多米的原始森林,是广西原生性最强的水源林区之一,如天然水库,涵养水源能力可达4700万立方米,被称为“漓江水塔”、桂林山水的“命根子”。据观测,漓江60%以上的水由猫儿山提供。
这里的水潭都清澈、透亮,深的地方幽蓝,浅的地方是淡淡的蓝绿色,被人们称为“果冻水”。它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美感,让人忍不住想和它亲密接触。而接触的方式有很多——静静观赏,在它边上喝茶,还顺带听风声、水声、竹林声,扎入水中,感受它的清凉……
游人与“果冻水”亲密接触。
漓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美好回忆
漓江从猫儿山开始往远方流淌,全长437公里,支流众多,是桂林的母亲河。在兴安湘漓镇,北去的水为湘水,往南流的水则是漓水。
在还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在桂林的农村几乎人人都会有过夏天的傍晚在村附近小河或大河边洗澡的经历。对于农村的小孩子来说,家门口的那条小河,更是让他们能兴奋地玩上几个小时。
“我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学会游泳的,只记得那时候的夏天,父母从田地里干活回来后,就会带上我到河边去洗澡。河不太宽,但足够我和其他的孩子扎在水里,像条亢奋的小鱼,窜来窜去。爸爸在岸边,肥皂的泡沫打得很丰富,等头上身上都是泡沫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埋进水里,所有的暑热和泡沫一同被冲洗掉。接下来,爸爸陪我在水里玩一阵。直到三番五次催我从水里出来,我还是在水里窜来又窜去。再接下来,他不耐烦地快要对我的屁股动手,我便从水里出来跟着爸爸回家了。天渐渐黑了,半轮月牙挂在天边。几乎整个夏天都是这样的傍晚,日复一日。”“80后”小周说起自己童年时玩水的经历。
在桂林的城市,很多“70后”“80后”小时候的夏天傍晚,都是用一个黑色废弃轮胎当泳圈,在漓江学会游泳的。“桂林人对漓江是敬畏的,从小家里的大人就告诉我们,小朋友绝对不能私自下河玩。而小时候,我们几乎都在父母的陪伴下去漓江游过泳,记忆中大多是爸爸带着孩子去游泳的呢。”卢先生说,夏天当他带着自己的女儿去游泳的时候,总会想起小时候玩水的快乐记忆,和女儿讲起自己小时候怎么在爸爸教的方法中下学会游泳。
让人迷恋的“玩水情结”
桂林人与水的故事是一直在继续的。
如果说过去在乡村人们能轻易地就在家门口的小溪边玩水,对于现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他们更追逐远离城市的山林里的水。随着交通的便利,有越来越多人来到兴安漓江源头避暑,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据统计,2024年华江全乡接待游客量超过50万人次,旅游及“三产”收入超过亿元。
“人在城市待久了,总是要回归自然的。”连续两年都在夏天的时候来到漓江源头玩水的李女士说,大自然的风景是看不腻的。“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体验,第一次来的时候我被碧绿的潭水吸引,第二次来的时候我带了桨板来,划着桨板玩水又是不一样的体验。这里处处是深深浅浅的蓝绿色的水潭,却也处处都有不同的玩法。”这一次是李女士第一次在华江住当地的民宿,“一栋老房子改造的民宿,位置在半山上。清早起来看着远山,吃着米粉,那种感觉真的很惬意。再比如,晚上看到了很多星星,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夜晚看到漫天的星星,在城市里夜晚有太多的灯光,已经很久没看到了。”李女士说有了这么多不一样的体验,怎么可能会腻呢?只会在下一年的夏天,盼着又到这里来。
“那是一种‘老朋友好久不见,我来看看你,你还好吗’的感觉。”小张说,上一次来已经是8年前了,每年夏天都计划着要去,但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成行。“之前的记忆是鲜活的,好像时间并没有过去那么久。真正再来到这里,路是熟悉的,那碧绿的水的颜色也是熟悉的,心里不免感慨,老朋友我们终于见面了。安安心心地在这里玩耍一两天,再回到城市里,就像是再一次和老朋友离别,但心里会很确信,我还会再来。”
从水出发探寻更多乡土风情
漓江的“果冻水”一定是认识桂林的一种最直接、最清凉的方式,而这里是起点。从这里出发,这片土地上的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魅力等待人们去感受。
游人泛舟“果冻水”上。
兴安县委、县政府2020年开始有针对性地对华江瑶族乡独特的生态特色资源、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和淳朴的瑶乡风情进行整体包装策划,深入实施以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引领示范为重点内容的“华江九寨”项目。
其中一条轴线即六垌河—猫儿山旅游发展轴;三大片区分别为千祥旅游集散服务与产业展示区、同仁文化体验与康养旅游区、高寨研学教育与品质度假区;九个特色村寨为千祥瑶寨、龙潭寨、桐子坪寨、梁家寨、凤凰寨、潘家寨、高寨、塘坊边和青殿寨。
广西猫儿山原生态康养旅游景区项目稳步推进。截至目前,项目总体概念性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漓江源度假酒店外立面提升改造、景观桥建设等多项工程竣工,建成了全区首条“红军故道地景艺术长廊”。猫儿山生态旅游索道项目(一期)进展顺利,计划于2026年底建成运营,届时将极大提升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游客体验。“华江九寨”项目已完成6个村寨建设,梁家寨、龙潭寨、桐子坪寨等先后被评为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其中龙潭寨(中国红寨)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为丰富旅游业态,当地围绕漓江源生态资源,开发了星空音乐汇、星空露营、卡丁车营地、平毯魔漂、“窝囊漂”等文旅新玩法。其中“窝囊漂”一经推出便火爆全网。去年“窝囊漂”路线仅100多米,现在已经延长到了500米。“穿着救生衣,躺在水面上,随波逐流,眼里只有蓝天白云,仿佛自己此刻成了一只小鸟在飞翔,又或是一条小鱼在游荡……桂林山水真的可以!”网友小白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据统计“窝囊漂”全平台累计曝光量超7000万次,仅暑期就吸引近2万人次去游玩。
当地还举办了猫儿山高山杜鹃花节、山地马拉松赛等各类文体活动,提升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积极与“马蜂窝”“蜗牛”等国内顶尖平台合作,策划推出徒步征服计划、骑行挑战营等八大特色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面,当地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投资3.4亿元的华江瑶族乡旅游公路一期已建成通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华江段)、广旅培训中心等项目全面完工,有樹民宿酒店二期成功获评国家乙级民宿。当地还强化从业人员培训,开展各类培训5次,培训人员120人,提升服务水平;组建旅游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旅游服务。
在漓江源头度过暑热,夏天来了又去,而这里的“果冻水”始终如一位老朋友,一直在这里等候你。
来源: 桂林日报
更新时间:2025-08-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