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晋源区:寻味端阳 晋祠米粽飘香

非遗传承,寻味晋源。端午将至,5月21日,走进位于晋祠公园南侧的“晋祠有礼”太原市种植类非遗传习中心内,粽香扑面而来,跟着香气来到二楼加工车间,苇叶与马莲洗煮、江米淘洗、粽子包制、初次蒸煮、冲凉晾干、真空包装、二次高压高温灭菌……工人们有条不紊,一派繁忙景象。

包粽子仍沿用传统的手工包法,挑选两片清洗好的粽叶卷成锥形,抓一撮泡好的晋祠江米,放入3颗去核蜜枣,再抓一把江米填满,手指拢住粽叶,折出棱角,用马莲草捆好扎紧,巧手一收一拢一缠一绕之间,一个有棱有角有面的三角粽便跃然掌心。这些包粽能手都是土生土长的晋源人,从小耳濡目染,如今每人每天能包800多个粽子。

包好的粽子要整齐地码放在巨大的不锈钢桶内,篦箕压于表面再用石块压实,蒸煮90分钟,在时间与温度的加持下,完成叶、米、枣的“灵魂”交融。揭开锅盖瞬间,粽叶的清香、江米的甜糯、蜜枣的醇厚完美交融,令人食欲大动。

趁热品尝,黄绿的粽叶一扯开,热气腾起,江米已变成了半透明状,红枣饱满完整,吃起来口感软糯香甜,筋道拉丝,好吃不腻。也可用凉水泡漫,随吃随剥,香甜可口,备受顾客青睐。

晋源区非遗协会会长郭志文介绍,晋源人端午包粽子的习俗源远流长,精选晋祠糯米(江米)、秘制的无核蜜枣制成,用料考究无添加,保证原滋原味,每吃一口香粽,米香枣香叶香马莲香萦绕舌尖,融汇成人情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传承的味道、晋源的味道。

这滋味背后,是跨越三千五百多年的文化传承。晋源是古晋阳所在地,“晋阳端午节”是为纪念太原始祖、治汾先祖、张氏世祖——台骀率太原先民“打开灵石山口,空出晋阳湖”,疏导洪水入黄河的壮举。感念台骀恩德,晋源民间建起“台骀庙”,并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吃粽子、点雄黄、插艾叶、划龙舟、射五毒、系五彩绳。久而久之,形成晋阳端午节习俗,至今已绵延3500余年。2006年,晋阳端午习俗被列入太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福粽也被列为晋源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这项古老技艺正焕发新生。为解决保质期短、流通性差的问题,“晋祠有礼”非遗传习中心专门引进了一台全自动杀菌锅,还添置了净水过滤器、真空压缩机、洗米机、发泡桶等设备,让生产流程更加专业化标准化。将初次蒸煮的粽子煮至七八成熟后,取出冲凉晾干进行真空包装。随后分筐推入全自动杀菌锅中用120°以上沸水煮20分钟,再用水蒸气杀菌20分钟,最终冷水喷淋降温出锅,通过高温高压完成对粽子的二次加工和杀菌。出锅后的粽子卫生紧实,品相一流,实现了延长粽子保质期至6个月,让商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既要留住传统味道,也要让晋祠粽子走得更远。”郭志文说道。目前每天能生产粽子3000-5000个,400余盒,既销往全国各地,也带动了村民就业。

在晋源区,端午氛围日渐浓厚。非遗工坊里机器轰鸣,街头巷尾叫卖声此起彼伏。一颗小小的粽子,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也链接着乡村振兴的未来。当消费者剥开青翠的粽叶时,品尝到的不仅是软糯香甜,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

来源:晋源发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22

标签:美食   太原市   端阳   粽子   江米   端午   马莲   蜜枣   味道   香甜   习俗   太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