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不觉得这几天嗓子特别干?”一个穿白衬衣、刚骑完共享单车进办公室的年轻人放下水杯,问了身边的同事。他擦着额头的汗,说自己前两天开始嗓子就有点发紧,早上起来尤其明显,不咳不痛,就是干。
每年立秋一到,便有不少人开始出现类似症状。
天气并没有真正转凉,白天还很热,空气却慢慢变得不一样了。空气湿度下降得很快,昼夜温差悄悄拉大,人体在这种变化里其实极容易被击中。
很多人没把咽干当回事,以为多喝水、开加湿器就能解决。
但这只是表象,真正危险的,是咽干出现背后可能预示的身体状态变化。
一旦身体发出这个信号,有些习惯必须马上调整,不然影响可不只是嗓子的问题。
这个时节最容易出问题的,是自我感觉一切正常的人。
越是没病没痛的人,越容易忽视早期信号。咽部干燥,是粘膜屏障功能下降的一种体现。
秋季的干冷风加快了鼻腔、咽喉水分蒸发速度,鼻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变慢,免疫细胞分布密度降低。
这时候如果生活习惯没有调整,病毒、细菌进入呼吸道的几率就会增加。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份研究数据显示,秋初阶段,成年人因轻度呼吸道不适前往门诊就诊的人数比8月上旬增加了26%,其中大部分人前期表现都是咽干。
很多人觉得咽干了就该补水,但这种想法没错也不完全对。
因为咽部粘膜的湿润不单单靠水分本身,而是靠完整的神经调控机制和黏液分泌系统。
一旦某些营养素缺失,比如维生素A和锌,就算水喝得再多,咽干也得不到缓解。
这个时间段如果恰好饮食不规律,比如早餐直接跳过,中午又吃得过咸,身体整体摄入偏向失衡,很容易影响局部免疫黏膜的修复能力。
维生素A不足会直接让杯状细胞分泌功能下降,导致咽喉部的润滑液体减少。
还有一点更易被忽视,即睡眠质量与口腔微生态之间的变化关系。
很多人立秋以后夜间开始用空调和风扇同时运行,尤其是定时关闭空调后的闷热时间段,会导致夜间张口呼吸增加,咽喉局部水分蒸发加剧,干燥感在凌晨时分最为明显。
更关键的是这种口呼吸会打破原本的口腔菌群平衡。
研究表明,一旦口腔中乳酸杆菌减少、需氧菌占据优势,就会让原本不起眼的局部炎症成为慢性问题。
比如反复出现早起咽痛、咽部异物感、甚至清晨痰多。
这类问题用一般含片或喷剂只能暂时缓解,根本机制并未被处理。
也有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开始“进补”,这个行为本身不算错,但问题出在选错了时间和方式。立秋一到,不少人会吃桂圆、羊肉、黄芪、枸杞等高温性食材,试图对抗秋燥。
特别是体内本就偏热的人群,这时候补得太猛,会让虚火上升,咽喉发干反而加重。
广东中医院在2022年曾追踪过一组进补者的数据,发现其中30%的人在补食后一周出现了轻度咽喉不适、便秘和皮肤干燥等“上火”表现。
这些不是食物问题,是方式出了偏差。补不等于多吃,而是调节节律、修复系统。没有辨证基础,盲目上补,只会火上浇油。
自立秋伊始,日照时长便逐渐缩减,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节律亦会随之产生变化。
早睡、减少夜间光照刺激,有助于提高褪黑素和皮质醇的协同调节能力,这直接关系到身体炎症水平和免疫活性。
再辅以适度运动,如每日快走30分钟,可提升肺活量,增强呼吸道清除异物的能力。
单靠某一种食物或者药物,是无法解决整个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的。
咽干这个现象其实还和血管状态有关。
随着空气湿度下降,血液黏稠度会上升,血液循环变慢,尤其是外周毛细血管的供血减少。
这不仅仅影响皮肤干燥,也会波及咽部毛细血管,使得营养供应不足,影响局部组织代谢。
高血脂或血压控制不稳定的人,在这个时段更要注意咽干等“小信号”。
在一项涵盖1200名高血压人群的观测数据中,有超过15%的个体在入秋前后报告了咽部干涩感,而其中大约四成在随后两周内出现了血压波动或头晕乏力的现象。
立秋前后,情绪波动指数在多个城市的心理健康监测中都出现了明显变化。
换季期间,特别是气候转折点,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调节模式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会抑制唾液分泌,而唾液是口咽粘膜最重要的天然保护层。神经状态不稳定时,咽干感就会放大。
这种机制过去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中被广泛记录,现如今已经被用来解释部分“无器质性病变的咽干”个案。
还有一个更麻烦的事是用药习惯。
秋天一到,一些人开始服用某些过敏药、止咳药或者助眠药,这些药物大多具有抗胆碱作用,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口干咽干。
特别是老年人群,往往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多种药物交替使用,咽干症状一旦出现,就被当成天气原因忽略掉,错过调整药物方案的最佳时机。
在老年病科的临床统计里,65岁以上长期服药人群中有超过22%存在药物相关性咽干,而他们中绝大多数并未主动报告这个问题。
很多人还在用清凉类饮品缓解咽干,这其实是一个陷阱。
大多数清凉饮料添加了大量甜味剂、防腐剂或其他添加物,这些成分在咽喉局部短时间带来“清爽”感觉,但同时会破坏咽黏膜上的正常菌群结构,反而让屏障更脆弱。
也就是说,越是靠这些饮料“止渴”,其实反而可能越干。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何贤.立秋后仍需防暑祛湿[N].中国人口报,2024-08-14(014).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