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打算月底会晤中方,想借口大豆换好感,美国农业州急得跳脚,中国不理不睬另有打算。
美国农业州开始上火,过去几个月,中国几乎没预订新季大豆。
按惯例,这时候本应是预售高峰,农民都在看市场动向,准备秋季收割。
这次却迟迟等不到中国大单。
中西部几个大豆种植大州的农协负责人跳出来喊话,说不能再拖,得尽快和中国谈出结果。
特朗普听见了。
在爱荷华一场集会上,当场承诺月底要和中国高层会面,把大豆摆上谈判桌。
他讲得很直接,说中国现在是在“等”,等美国让步,等谈判筹码。
白宫内部早已就此事协调多轮。
财政部、农业部、贸易代表办公室都已经把中国采购放进议程表上。
美国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也开始炒这个话题。
引用特朗普身边人士爆料,说特朗普希望中国在农产品上网开一面,不然年底农业补贴就得重新核算。
这背后有一件事不能忽略。
美国大豆产量年年增,出口却越来越依赖外部市场。
一旦中国减少进口,美国转向巴西、中东、欧洲的动作变慢,大豆价格波动会直接伤到选票。
农业票仓就是中部几个关键州,过去吃中国订单吃得顺,突然停了,农民要选谁就不好说了。
特朗普懂这个逻辑。
中方不签单,美方补贴就得加码。
财政部不愿掏钱,农业部又扛不住,最后只能总统出面谈。
特朗普这次放话,动静不小,但中方一点没表态。
中国外交部回应得很官方,没有透露任何“是否见面”安排,也没有松口采购问题。
美国想打一场感情战,中国压根没接。
美方等着中国表态,中国等美方拿出实质方案。
特朗普要的,是中国现在就先买一批,哪怕象征意义也行。
中国看得更长远,如果轻易让步,那今后每年大豆季都要被拿捏。
美国农业利益集团压力很大,美国大豆协会接连发公开信,呼吁政府和中国恢复“互信”。
但说白了,这些年美方做的事,把这点互信消耗得差不多。
贸易战期间中国转向南美,阿根廷、巴西把市场份额拿稳了。
现在想让中国临时回头,还得看诚意。
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还在有效期内,中国并没违反任何采购承诺。
只是没多买,没提前签。
这种行为说不上敌意,更像是一种提醒。
提醒美国,不要什么都当成筹码,也别把农业当成工具。
特朗普曾说“自己最懂谈判”,但现在这笔帐不好算。
中方掌握节奏,美方只能催单。
更让美方着急的是,离选举又近一步,农业州的表态逐渐明朗,哪位候选人让他们卖出粮,选票就往哪走。
如果特朗普月底真见了中方,能不能换来采购谁都说不准。
中方不是没买,而是选择了等等看。
要看美方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单靠喊话。
中方没出手,并非没钱没需求。
国内养殖、压榨行业仍需进口原料。
问题出在供应结构变了。
过去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占比最高。
近几年,巴西超越美国,成了第一大供应国。
中国企业更信巴西的稳定和配合。
中国每年从美洲进口几千万吨大豆,靠的不只是价格,更是政治信号。
过去中美关系平稳,大豆成了合作样本。
后来美方不断挑衅,关税加码,芯片脱钩,农产品就成了第一批受影响的贸易板块。
中国商务系统在制定采购计划时,得平衡三方面。
第一是市场需求,第二是对外关系,第三是国内调控。
美国大豆虽好,但政策不稳。
今天说开放,明天就调查。
谁也不愿赌一单大买卖变成政治笑话。
此外,中国正在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战略,不再让某一国家长期占据主导。
不只是大豆,还包括玉米、高粱、棉花等多个农产品。
进口链条越分散,越安全,这是基本贸易常识,不针对谁,也不避谁。
美国一直没意识到这一点,动不动就拿农产品要挟中国。
前几次中国确实让过,但让多了,惯坏了。
现在中国沉住气,停采一阵,美方就坐不住。
特朗普说要见面,但并未提出中方能接受的条件。
他想靠个人关系突破局面,中方不会因为感情重启采购,中国看重的是对等。
特朗普想要中方提前采购,得拿出更大的让利空间。
比如取消关税、放松技术出口、停止对中国农企制裁。
这些事美国没说,也没做,中方自然不会轻举妄动。
国内不少农业专家已经公开表达观点,认为现在不是采购美豆的最佳窗口。
全球价格下探,南美供应充足,继续从南美采买更合算。
巴西还特别设立对华绿色出口通道,加快港口发货效率。
这些都让美豆在竞争中落下风。
中方并未关闭大豆通道,但谁来占这个通道,谁有诚意,谁有稳定预期,就看谁说了算。
特朗普希望中国“放美国大豆一马”,可中国更看重整体格局。
不能因为一个人一句话,就把节奏全打乱。
这场博弈不只是大豆,更是一次态度测试。
特朗普开口要,中国不松口。
美方若真想解套,得从根子上解决双边信任,而不是靠喊话催收。
中西部州开始发声,农业大州的议员开始在国会搅动情绪,不再只是向总统喊话,而是直接牵头提案,要求政府调整对华策略。
有些州长甚至绕过白宫,主动联系中方商务代表,希望能单独推进农产品协议。
美国大豆协会出面,连发三封信,言辞激烈,直说大豆卖不动不是中国问题,是自己对外政策一团乱。
协会要求政府给出时间表,明确谈判节奏,并把大豆从政治筹码中拿出来。
农业州农民联合会也不客气,批评政府只顾外交姿态,不顾农民死活。
有人甚至喊出“别让我们替华盛顿冒险”的口号。
这些声音通过媒体放大,电视台跟进播报,一下子点燃了基层情绪。
美国农业部很清楚,中国市场一旦彻底转向南美,美国农民将失去长期战略客户。
农业补贴救不了所有农户,库存在涨,现货难卖,价格每跌一分,就是选票蒸发一批。
特朗普也不想丢这些票。
他在多个集会中重复提中国,一次次保证会“拿下好协议”。
问题是,农业州听腻了光说不练,他们要的是订单,不是承诺。
共和党内部也分裂,一派希望特朗普强硬,一派想恢复中美农业合作。
党内博弈,让谈判节奏更乱。
一些参议员暗中游说中方代表,希望能先放小单,稳住局面。
选民的耐心有限。
特朗普的对手也在借机渗透农业州,用“稳定才有粮价”作为口号打动中间选民。
竞选广告直接把“美豆堆港口”与“政府无能”联系起来。
农业政策成了美国选战的新战场。
特朗普想用大豆换信任,中方却用沉默给出回应。
农业州左右不了中国,但能左右特朗普。
选票压力、舆论倒逼、党内博弈,全指向一点:农业这条线不能崩。
如果特朗普月底谈判无果,农业州的动荡可能继续发酵。
中国看得清楚,特朗普想在农业上“抄捷径”。
但中方根本不按他的节奏走。
中国在公开场合始终用“市场行为”来回应美豆采购问题,不承诺,不否认,不表态。
这不是回避,而是原则。
买不买、什么时候买、买多少,要看美方态度,也要看国际行情。
农业不是外交筹码,更不是随叫随到的工具。
中国的大豆进口制度,涉及国家安全、农产品结构、通胀控制,不可能为了美国一句话就全改。
中方早就推动“豆粮安全”战略,政策鼓励企业多元采购,不再依赖美国一家。
同时也在鼓励国内扩大种植,扶持巴西港口合作,建立海外粮仓。
这一套动作,是结构调整,不是短期回应。
美方常常忽略一点,中国并不缺大豆供应选择,缺的是对方的信任。
过去几年,美方不断扣押中企高管、关闭孔子学院、干预涉台事务,这些都累积成当前的沉默。
中国对美豆态度不是冷漠,是理性。
中国并未封锁美豆通道,也未公开否定采购,而是通过不行动来表达立场。
美方想以情动人,中方更看重规则。
这次特朗普放话见面,其实是试探。
中方反应冷淡,是在提醒美方,不能用农业绑架谈判。
中国大豆市场不是美国内政延伸地,也不是竞选舞台配角。
中方可以买,也可以不买。
可以单年采购,也可以改走长期结构,关键在于信任恢复没恢复,谈判是否有诚意。
否则就算见了面,也只会握个手,各说各话。
中国已经给过美方很多机会。
第一次是贸易协议签署,第二次是疫情物资援助,第三次是恢复高层对话。
但每次美方回头都加压制裁,中国只能越走越稳,不再回头。
大豆不过是个切口。
这次中方选择沉默,不是计较单子,是看透全局。
谁想当朋友,得先讲规则。
谁把农业当牌打,最后必然空手。
美国如果真要卖豆,就该先把打压中国的动作收一收。
否则哪怕谈了十次,也只是白忙一场。
参考信息:
[中国新闻]美农业部数据:中国采购美大豆和猪肉数量锐减·央视网·2025‑04‑25
美国大豆丰收中国不买,“特朗普考虑100亿美元援助”·观察者网·2025‑10‑03
美国豆农急哭!大豆丰收10月起上市中国却不买了·闽南日报·2025‑10‑03
美国农民丰收季抗议,白宫对华关税战让大豆卖不掉·重庆日报·2025‑09‑30
中国不下单美国大豆农民真的慌了 数百万吨大豆面临销毁·金羊网·2025‑09‑14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