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3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签署《对外援助法案》,宣布对战后的欧洲十六国进行经济援助,以重建欧洲各国因战争而被摧毁的城市和工厂。
马歇尔计划宣传图
至此,影响至今的“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
从1948年到1952年,美国先后向欧洲提供了约13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相当于2023年的1700亿美元,且大部分几乎是“白送”,规模之大、力度之强,堪称历史最强经济援助。
对于这件事,历史教科书也提了一嘴,说“马歇尔计划”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产物,顺便助力了欧洲经济复兴,并带动了欧洲战后二十年的经济繁荣。
马歇尔计划宣传
以美国无利不起早的理念,平白无故狂撒百亿美元援助欧洲,只为打冷战,显然不可能。
事实上,马歇尔计划的推行是美国的一石多鸟的阳谋,不仅遏制苏联的扩张,更缓解了自身经济危机,顺带着还打压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强国势力范围和发展,以保证自己的崛起和扩张。
而这些,仅仅就是百亿美元的代价而已。
可以说,美国获得的,远远比付出的多的多。
首先,我们得理清一个概念,即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并不是马歇尔突然想出来的,而是迎合杜鲁门主义的需求产物。
而所谓的“杜鲁门主义”,其实就是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杜鲁门
一直以来,西方总是渲染二战后,苏联对美国的威胁,甚至宣称苏联会进攻欧洲。
实际上,在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苏联对西方的态度是非常缓和的,毕竟苏联面临数百万士兵的复员,还要急需恢复崩溃的国民经济,所以,苏联这个时候是不会也不可能进攻欧洲的。
那美国现在迫在眉睫的威胁是什么呢?其实是欧洲自己的秩序就要崩溃罢了。
因为战后,共产主义的力量在欧洲迅速扩大,尤其是法国,比如法国第四共和国第一届内阁成员中,居然有四名法共成员,其中一个还是国防部长。
1958年10月,法国第四共和国被戴高乐终结
除了欧洲本土,各个殖民地在战后也不断爆发革命闹独立,比如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和埃及,而后巴基斯坦、锡兰(今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也很快加入独立运动中。
法国为了镇压印支独立而派兵镇压。
至于荷兰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则面临全面的革命。
而中东局势,也不断动荡,几个中东国家决心要完全独立。
尽管欧洲已经开始了战后重建,但一日不能解决殖民地的问题,那欧洲就一日不可能完全稳定下来。
除此之外,美国战后还面临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
1946年初,美国经济呈现疲软态势,失业率上升的问题,尽管此后经济增长有所恢复,但只是暂时的,因为这些增长依靠的是对欧洲的出口贸易。
尽管现在欧洲人现在购买美国的产品进行战后重建,一旦花光外汇,甚至动用黄金,那欧洲就会再次面临萧条,甚至会抓住社会主义这根稻草以自救。
一片废墟的德国
要真是如此,那美国将会失去最为重要的欧洲市场,甚至有可能回到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的局势。
可以说此时的美国,在战后面临着严重的生产过剩、高失业率、经济疲软的问题,加上欧洲现在面临的困局,还得防止欧洲全面到苏联,急需想办法解决自身生产过剩以及保住欧洲这个出口市场。
就在此时,因压不住希共,英国向美国进行援助。
希腊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但此时英国陷入战后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本没法进行援助和镇压,尽管苏联没有表现出对希腊革命的兴趣,但在旁边的南斯拉夫铁托,却表现了很大的兴趣,一旦铁托插手,希腊君主制朝廷绝对输掉内战。
希腊内战
英国不想失去希腊,就在1947年主动联系美国,希望美国提供2.5亿美元的援助。
而美国呢?随即向希腊提供了3亿美元援助和7.4万吨的军事装备,包括飞机、大炮和凝固汽油弹等,并在1947年11月成立美希联合总参谋部,代替英国插手希腊内政。
美国之所以大张旗鼓的插手希腊内政,并不是我们想的,是防范希共。
美国介入
事实上,美国对希腊会不会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在意,对于美国而言,希腊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苏联阵营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加剧苏联和南斯拉夫的矛盾。
为啥呢?就是铁托之所以支持希共,就是希望希腊革命成功后加入南斯拉夫以实现铁托的大巴尔干联邦的梦想,虽说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但却引起斯大林的警惕,加剧双方的矛盾。
那美国坐看铁托和斯大林斗争岂不是更好?为何还要介入呢?
因为马歇尔发现,这是将英国势力从近东、中东彻底赶出去的好机会(此时土耳其也遇到类似的情况)。
希腊还好,但土耳其地理位置险要,一旦插手土耳其,会加剧和苏联的战争风险,尤其是苏联事务头号专家乔治.凯南,就极力反对援助土耳其。
如今土耳其位置,依旧重要
乔治.凯南认为,土耳其内部又没有出现共产主义,而且最主要的就是和苏联接壤,和经济援助不同,如果进行军事援助,可能会挑起事端,因而坚决反对。
另一边,艾奇逊则极力支持杜鲁门和马歇尔的提议,他认为这是渗透向希腊、土耳其渗透势力的最好机会,决不能错过。
鉴于太多人反对,艾奇逊就和杜鲁门商议讨论,想要推动援助计划,只能过分渲染苏联的威胁,以此来争取国会的批准和其他人的支持,由此诞生了“杜鲁门主义”。
可见,美国后面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根本就不是所谓的面临苏联的威胁,纯粹是将英法旧势力挤出中东而已,真正的需求其实是为了抢势力范围。
虽说杜鲁门搞出了杜鲁门主义,但其本人并没有划定好美国的行动范围和势力,仅仅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而已,真正将其细化的则是新上任的国务卿马歇尔。
马歇尔
1947年3月,马歇尔去莫斯科开了一场盟军外交部长理事会,会议期间,他去欧洲转了一圈,发现欧洲现在面临的困境远比杜鲁门和艾奇逊想的还要严重,如果美国撒手不管,欧洲就会崩溃,相当于拱手将欧洲送给苏联阵营。
在仔细思考之后,他认为,美国必须带头负责西欧的重建,并交给乔治.凯南制定政策方针,由此诞生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不得不说,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最具策略性的计划。
当时美国认为,苏联因为民族性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在外交上可以选择的路径并不多,想要维持和发展下去,只能不断推动世界革命,不断扩张。
但二战后的苏联,不可能有再次发动世界大战的魄力,只能寄希望于全球各国共产党自己革命胜利后加入自己的阵营,比如欧洲现在的各种革命。
但美国只要保证资本主义世界的繁荣和稳定,就会让苏联陷入一种内耗。
毕竟只要苏联找不到扩张和世界革命的机会,它自己就会慢慢崩溃或者在意识形态上软化。
斯大林
可以说,马歇尔计划虽然是经济复兴,但本质而言,其总目的就是维持欧洲稳定而非对自由世界的意识形态追求,因而不管是谁,只要是稳定的对象,都可以加入其中,哪怕是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法西斯国家,都在援助之列。
而且美国也不需要他们和自己结成同盟,只希望他们能够维持内部的稳定,保证不发生革命即可,当然,为了“帮助”维持“稳定”,美国会要求在接受经济援助的同时捆绑军事驻扎。
所以冷战初期,美国其实总体是守势,没必要主动进攻,只要守住,再不给苏联任何扩张和发动革命的机会就行,其次就是不断制造紧张的局势以刺激苏联。
而苏联又不敢全面发动战争,因而不断制造紧张局势可以刺激苏联,让其在不安全感中进退失据。
从后面的发展来看,这个计划相当成功,而且是令苏联无法破解的阳谋。
要知道,二战后,苏联对西方的态度是和善的,且渴望和平的,只要美国同意,双方可以在中欧交界处各自撤军回国,安安心心发展。
但美国不同意,援助欧洲经济的同时,还要捆绑军事干涉,逼着苏联在1947后终止了东欧各国的第三条道路政策,将东欧强行变为自己的卫星国,放弃撤军承诺,维持在东欧各国驻军不撤退。
东欧卫星国
本来苏联就在战争中被打的满目疮痍,现在不仅需要维持大量的驻军费用,还得勒紧裤腰带给东欧国家援助粮食,而为了恢复经济,又只能在东欧各国搞联合公司和不平等经济合同,尽可能的自己认为不伤及各国根基的情况下进行经济资源的榨取。
短短几年,苏联就从东欧各国的解放者,变成了蛮横霸道剥削者,成为了一个背信弃义的形象。
此前欧洲大陆普遍对苏联抱有好感,甚至不少西欧民众将社会主义制度视为解决现在问题的出路。
现在苏联这么一搞,纷纷开始恐慌起来,更让苏联阵营内部埋下了不断内讧和分崩离析的种子。
至于美国?反而在后面柏林危机中,和西欧各国一起,不断空运物资,又经过媒体大肆宣传,成功获得了民心。
空投物资
这招以守为攻的诛心计划,属实是高招。
既缓解了战后的经济疲软又打压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强国势力范围和发展,甚至还对苏联进行了遏制,埋下了内讧的种子,甚至效果一直影响到现在。
而这一切,不过是花费百亿美元的代价而已。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