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少吃真的有这么大魔力吗?”在小区广场健身的李大爷一边和老伙伴聊着家常,一边下意识地摸了摸肚子。最近,他在家中微信群看到一则消息:“饭量减少1/3,寿命或延长20年!”
一时间,楼里的大爷大妈们议论纷纷,有人连晚饭都只敢盛半碗。可也有人纳闷:少吃真的管用吗?天天饿着,身体会不会受影响?这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只是一场误解?

或许,这场关于饭量与寿命的谜题,比故事里更耐人寻味。真相是否如传言那般魔力十足?又有哪些细节,常常被人忽略?今天,我们就用科学和案例,一起揭开它的面纱。
近年来,围绕“少吃能带来长寿”的说法,全球都在热议。源头是一项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国家老龄研究所的经年大研究,科学家将恒河猴分为两组,一组任其自由进食,另一组每天将热量摄入减少30%(也就是减少约1/3饭量)。
经过长达20年的细致观察:减量组猴子的寿命平均延长了20%,心血管、糖尿病、肿瘤发病风险也同步下降。有媒体据此推测,如果换算到人类,或许能延寿20年。
不仅动物实验,201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Cell Metabolism》发表的两年大规模临床研究也佐证了类似规律,将日均热量摄入控制在日常的75%左右后,参与者甘油三酯、血糖、血压、炎症因子等多项健康指标均明显改善,甚至部分人的胰岛素敏感性提升了近20%。这些结果无疑为“少吃、多活”提供了科学支撑。

这种趋势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有些长寿国家(比如日本)的老人,普遍推崇“吃到七八分饱”,而不是“撑到满为止”。
“那是不是饭越少越好?咱是不是该饿着自己?”不少人疑惑。实际上,科学家们发现,适度减少饭量的“好处”,根植于三大机理:
降低胰岛素压力:每当我们进食,胰岛素就像“钥匙”,努力把血糖送进细胞。如果总是吃得多,胰岛素会“过劳”,久而久之导致胰岛素抵抗、脂肪肝、甚至2型糖尿病。研究显示,热量控制能让胰岛素水平下调13-20%,糖尿病发病风险跟着下降。
减少慢性炎症:“慢性病杀手”的背后,是身体长期微小发炎(尤其与肥胖、高油高糖饮食密不可分)。适当减少饭量,可减缓炎症反应,有助于心血管和认知健康。

激活自噬清理系统:处于轻微饥饿时,细胞“自噬”系统会开启,及时分解修复受损细胞器。这有助于延缓衰老,甚至降低一些退行性疾病的发生率。
但请注意,饭量并不等于所有食物都缩减,关键是热量和结构的科学分配,盲目少吃只会损健康。
小区李大爷试着顿顿只吃半碗,三天不到就觉得头晕犯恶心,这其实很典型。中国营养学会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反复强调,饭量控制要与体重、性别、年龄及劳动强度相结合,不能“一刀切”。

过度节食,容易招致血糖过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尤其老年人,本身基础代谢降低,更要防止掉进肌肉流失和骨质疏松的隐患里。
把握好“七八分饱”原则。只要感觉轻松、不憋闷、吃完还能再动动,饭量大致就合适了。国际上流行的“哈拉哈奇”理念,主张吃饭别超过八成饱,正契合中国传统智慧。
主粮、肉、蔬菜分配要均衡。不要简单地只减主食,而要整体减少热量、优化膳食结构。比如用杂粮杂豆、高蛋白优质食物(比如鱼、鸡蛋、豆制品)、多彩蔬果来替代部分精制主食和脂肪热量。

减少高油高糖食物摄入。比起饭量本身,过多的油炸、精致零食才是更大的健康隐患。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总能量中脂肪控制在30%以下,糖分不超总热量10%。
合理调整进食时间。研究提示,规律三餐,避免过晚、过重的夜宵,也有助预防慢病和代谢障碍。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听力课堂:《美国研究发现:饭量减少1/3延寿20年?或能解释为何日本人最长寿》
澎湃新闻:《美国研究发现饭量和寿命的关系:饭量减少1/3延寿20年,有道理吗》
今日头条:《饭量决定寿命?美国研究:饭量减少1/3,或可延寿20年?真相来了》
知乎:《人一天到底要吃多少,才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