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店的秘密:新鲜面包晚上全扔了,浪费背后其实有苦衷

前段时间,上海一家很火的面包店,被拍到一筐筐完好无损的面包晚上被丢进黑色垃圾袋。

说实话,看到这么多还没到期的面包直接进垃圾桶,很多人都觉得很可惜。

这些面包既没有打折卖,也没有送给有需要的人,而是被当成垃圾处理了。

有人说,这是不是商家浪费太严重?其实,背后的原因远比我们想的复杂。

面包和蛋糕这类新鲜食品,如果不加防腐剂,保质期非常短,往往1到2天就得下架。

一旦超过这个时间,不管你是降价卖还是捐出去,如果有人吃了出问题,商家都要担全部责任。

《食品安全法》规定,哪怕是临期打折卖或者捐赠,商家都要证明“这东西一定没问题”。

但面包这种短保食品,保质期太短了,出了门谁还能保证后续安全?

一旦出事,赔钱、被罚、口碑全没了,尤其对网红店来说,风险实在太大。

除了法律风险,还有运营成本。

比如说,打折卖面包并不简单,得重新定价、贴标签、管理库存,而且还可能出现顾客专门等着临期打折才买的现象。

捐赠面包也不容易,需要联系公益组织、包装、运输,流程多、耗人力,稍有耽搁就过期。

对于人手有限的门店来说,直接扔掉反而最省事,责任也最清晰。所以,很多商家其实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但话说回来,面包虽然是小东西,食品浪费却是大事。这不仅关系到一家店的经营,更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节约风气。

现在的处理办法,说白了就是用垃圾袋把面包和食品安全风险“一刀切”地切开了,但这其实也反映出临期食品安全治理的短板。

很多国家其实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做法。比如英国,法律规定食品临期后必须打折卖,否则商家可能被罚款。

澳大利亚、新西兰也要求临期食品多次大幅降价。国外法律明确禁止“直接扔掉”,鼓励在安全期限内尽可能利用。

相比之下,我国对临期食品的处理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相关法律也没那么细致。

不过,临期食品不等于过期食品。尤其最近几年,大家消费观念变了,越来越多人愿意买临期食品。

打折买回来,既省钱又不浪费资源。很多年轻人甚至在小红书、豆瓣上自称“临食工”,分享临期食品的“捡漏”经验。

而且,临期食品市场也在慢慢成长,线下有专门的临期食品店,线上还有盲盒、福袋玩法,渠道越来越多样。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2026年临期食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71亿元。

但和市场需求相比,法律、社会、公众对临期食品的处置其实还没准备好。

临期食品的标准,目前还只是各省市出台了一些地方管理办法,全国没统一标准。

比如北京2012年就有临期食品专区销售的规定,浙江、广州也有相关办法,但每个地方的标准都不一样。

2021年《反食品浪费法》虽然提到要分类管理、特别标识临期食品,但具体怎么操作,还没有特别细致的体系。

所以,商家更怕出食品安全问题,反而不敢大胆处理临期食品,宁愿扔了,也不愿冒风险。

每一粒麦子的起点都是土地,每个面包的终点应该是餐桌,而不是垃圾桶。

让临期食品物尽其用,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也能让更多人受益。

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完善标准,优化流程,临期食品的归宿一定能变得更合理、更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美食   面包店   苦衷   面包   新鲜   晚上   秘密   食品   商家   垃圾袋   风险   保质期   标准   法律   食品店   食品安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