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晨雾还未散尽,李大妈已经支起了煎饼摊。铁板上升起袅袅炊烟,与四周早点摊的蒸汽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初的醒来姿态。她手上的老茧与油渍,是三十年凌晨三点起床的印记。
“一个煎饼,加蛋不加葱。”熟悉的声音响起,是赶早班的陈师傅。他接过煎饼匆匆离去,背影很快淹没在涌动的人潮中。每个人都在奔跑,朝着工厂、办公室、工地,朝着那能够换来“碎银几两”的方向。
这碎银几两,究竟何等分量?
看上去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币,一串银行账户上的数字。然而细想来,这碎银几两背后,藏着人生百味。它能换来一餐温饱,一处遮风挡雨的屋檐,孩子书包里的新文具,老人药箱中的救命丸。它既是现实的枷锁,也是生命的依托。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此奔波劳碌。杜甫叹“安得广厦千万间”,鲁迅写“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说到底,先要有了那几两碎银,才谈得上诗和远方。
然而人生奇妙之处在于,人永远不会只满足于那几两碎银。
李大妈的煎饼摊旁,有个修鞋的老张。他的手艺极好,却总是在没人时低头写写画画。后来才知道,他是在写诗。有人笑他:“修鞋的写什么诗?”他笑着回应:“修鞋养身体,写诗养灵魂。”去年,他自费印了一本小诗集,扉页上写着:“致那碎银几两照不亮的角落。”
这便是人性的光辉所在——在谋生的间隙,我们总会挤出一点空间,安置那些无法换钱的梦想与热爱。
城南书店的王老板,明明知道卖书不如卖奶茶赚钱,仍然坚守着那一方书香天地。他说:“总得有人提供除了碎银几两之外的东西。”
是啊,人活一世,固然需要那几两碎银来解决生计之忧,但若眼中只有碎银,便错过了生命中更珍贵的风景。
记得有个年轻人曾在李大妈的煎饼摊前崩溃落泪,说是投资失败,血本无归。李大妈默默多给他加了个蛋,说:“孩子,吃饱了再说。钱能亏掉,人不能垮。”
后来那个年轻人重整旗鼓,三年后专程回来感谢李大妈。他说那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碎银几两可以失而复得,而人的尊严与勇气才是真正的立身之本。
黄昏时分,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每扇窗后都在上演着相似的剧情:计算一天的收支,筹划明日的生计,在柴米油盐中品味悲欢离合。
这碎银几两啊,它是生活的底色,却不是生命的全部。它能够丈量物质的多寡,却无法称量灵魂的重量。
真正的智慧,或许就在于:全力以赴去争取那碎银几两,却不被它所奴役;在慌慌张张的日子里,依然记得为什么出发;在日复一年的奔波中,保留内心那一寸不为金钱所动的天地。
如此,方能在碎银几两照亮的现实世界里,活出人的温度与光彩。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