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的走红,本质上是互联网平台算法的胜利。平台通过精准推送,把一个小摊贩包装成“励志偶像”,吸引无数人跟风打卡。但问题来了:油炸鸡排真的是健康食品吗?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食用高温油炸食品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的风险。我们一边吐槽肯德基、麦当劳是“垃圾食品”,一边又对路边摊的炸鸡排趋之若鹜,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更讽刺的是,很多家长一边禁止孩子吃快餐,自己却排队买鸡排拍照发朋友圈,舆论的误导,比油炸食品的危害更可怕。
鸡排哥不是第一个被流量捧红的网红,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从“郭有才”到“拉面哥”,平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制造一个“草根英雄”。但这种“造神运动”真的有意义吗?
首先,算法推荐的内容往往缺乏深度。 鸡排哥的视频里,除了“坚持摆摊”的人设,几乎没有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平台为了流量,刻意放大情绪,却忽略了内容本身的社会价值。
其次,过度炒作消耗公共资源。 大量游客涌向鸡排哥的摊位,导致交通拥堵、环境脏乱。更离谱的是,某些地方文旅部门甚至邀请网红当“推荐官”——难道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还不如一块炸鸡排有吸引力?
中国有太多值得挖掘的文化和手艺:景德镇的陶瓷匠人、苏州的绣娘、四川的川菜师傅……这些传统技艺才是真正的“国潮”。但为什么平台更愿意炒作“鸡排哥”?答案很简单:流量至上。
路边摊的存在,本是为了方便临时充饥,而不是让它成为“主流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一味推崇快餐文化,未来的年轻人会不会觉得“炸鸡排”比“回家吃饭”更值得炫耀?
首先,我们要理性看待网红现象,别让情绪代替思考,排队打卡前先问问自己:这东西真的值得吗?还有就是网络平台应承担社会责任,算法不能只追求点击量,更要审核内容的健康性和社会价值。第三,多关注真正有营养的内容。比如传统文化、科技创新,而不是“谁又因为炸鸡排火了”。
注意到,鸡排哥的三轮车没有用鸡排哥三个字了,鸡排哥换了回头客的招牌。还有就是回头客,是无法注册商标的。建议他可以注册鸡排哥李俊永,这样就不侵权。在不考虑做产品的情况下,流动商贩用鸡排哥招牌,人家其实也不会告他侵权。
鸡排哥的热度终会褪去,但互联网的“造神”游戏不会停止。作为普通用户,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别让流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最近总有人问我为啥不去打卡鸡排哥,其实答案很简单——我更愿意花时间,去尝尝景德镇真正的手工拌粉。 虽然它没那么多流量,但至少,吃得踏实。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