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2023年凭借Temu(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在全球市场 “杀疯了” 的拼多多,曾一度被视作中企出海的标杆。
但如今,这家电商巨头在美国市场正遭遇前所未有的 “闭门羹”。
从针对性关税到政策壁垒,一系列限制措施接踵而至,不仅让Temu的增长势头戛然而止,更让整个中企出海群体直面成本激增的严峻挑战。
美国的壁垒究竟有多严苛?拼多多为何首当其冲?这又给中企出海敲响了哪些警钟?
这场 “滑铁卢” 的起因就是美国政府对小额包裹免税政策的彻底转向,当地时间2025年7月30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从8月29日起暂停 “小额豁免”(De Minimis)政策。
这意味着通过FedEx(联邦快递)、UPS (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等私营物流寄往美国、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商业包裹,将彻底失去免税待遇,需要缴纳 “所有适用关税”。
而这个政策调整,精准击中了Temu的运营命脉,要知道,Temu能快速抢占美国市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低价 + 便捷物流” 的组合拳,而小额包裹免税政策正是这一模式的核心支撑。
之前,美国对低价值跨境包裹的免税政策,让Temu能够依托中国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将低价商品高效送达美国消费者手中。
但早在2025年4月,美国政府已经率先取消中国内地和香港包裹的免税待遇,初期税率高达120%,后来虽然调整到了54%,却仍然保留每件100美元的从量税。
如今全面暂停小额豁免,相当于给Temu的商品再添一重 “税赋枷锁”,政策的冲击立竿见影。
Temu的商品均价多集中在几十至几百美元区间,恰好覆盖这次政策管控的核心范围,以一件价值200美元的服装为例,按54%的税率计算,仅关税成本就增加108美元,再叠加每件100美元的从量税,总成本增幅超过100%。
这意味着Temu要么维持低价牺牲利润,要么涨价失去价格优势,陷入 “两难困境”。
而在这之前,2025年4月Temu 停止在美区使用Google Shopping(谷歌购物)广告后,应用商店排名、月活用户数已经出现断崖式下滑,自然流量转化率骤降近90%,如今关税成本激增更是雪上加霜。
美国政府并非首次对Temu出手,这次政策调整实际上是长期针对性限制的升级。
白宫在解释政策时,搬出了 “维护国家安全” 和 “保护本土产业” 的传统借口,声称小额包裹通道成为非法芬太尼等违禁品流入美国的 “漏洞”,并给出数据称,非中国小额包裹量已从2024财年的 1.15亿件飙升至2025财年的3.09亿件。
但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个政策精准指向了以 emu、Shein 为代表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
毕竟这类平台正是依托小额包裹模式,凭借高性价比商品快速抢占美国零售市场份额,触动了本土产业的利益。
拼多多在美遇阻的背后,是中企出海成本结构的全面重构,对依赖跨境包裹的平台而言,关税成本的激增只是冰山一角。
为了应对政策变化,Temu不得不调整物流渠道,尝试转向国际邮政网络,但美国对邮政包裹设置了 “按商品价值从价税” 或 “80至200美元从量税” 的双重标准,成本压力并没有实质减轻。
同时,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虽声称已更新自动化系统处理新增关税,但业界普遍质疑其能否应对每日约400万件的小额包裹处理需求,物流延误、查验升级等隐性成本已开始显现。
更重要的是,这种政策壁垒正呈现 “蔓延效应”,继Temu之后,Shein(一种跨境电商平台名字)等其他中企出海平台也面临同样的关税压力,而美国本土零售商则借机推出针对性竞争策略。
亚马逊旗下低价商城 Haul 就推出 “1美元热卖专区”“3美元以下商品无权退货” 等政策,凭借本土物流优势挤压Temu的生存空间。
这意味着中企不仅要承担新增的政策成本,还要面对更激烈的本土竞争,出海难度陡增。
从拼多多的遭遇不难看出,中企出海正从 “红利期” 步入 “合规深耕期”。
过去依赖单一成本优势和政策漏洞的出海模式已难以为继,企业需要建立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比如在海外布局仓储中心以规避包裹关税限制,或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对冲成本压力。
而对于拼多多这样的巨头而言,如何在政策不确定性中平衡全球扩张与风险管控,不仅关乎自身在美国市场的存亡,更将为其他中企提供宝贵的出海样本。
美国市场的壁垒或许会暂时困住 Temu 的脚步,但这场 “滑铁卢” 也未必全是坏事。
它提醒所有出海中企:真正的全球化竞争力,从来不是依赖短期政策红利,而是建立在合规能力、供应链韧性和品牌价值之上。
当政策的 “避风港” 消失,能留下来的,必然是那些早做准备、根基扎实的企业。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