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
怕生病、怕没钱、怕失败、怕别人看不起、怕那个“万一”……
我们总在脑子里上演各种灾难片,越想越慌,越慌越动不了。
而五百多年前,王阳明早已一语道破:焦虑的根子,就是“怕”。
怕,是因为我们总活在未来,活在他人的眼光里,活在自己设定的“必须”和“绝不能”中。
一、你为什么总是“怕”?超我太强,本我被压得喘不过气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人的人格结构有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你想放松、想快乐、想做真实自己的那股劲儿;
超我:你脑子里那个严厉的“监工”,总在说“不能停”“必须做好”“别人会笑话你”。
很多人焦虑,就是因为超我太强。
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越容易焦虑。为什么?
因为“乖”意味着你一直在压抑真实的自己,去迎合父母或外界的要求。
久而久之,你习惯了用各种条条框框锁住自己:
“30岁前必须买房”“绝不能犯错”“不能让人讨厌”……
这些规则把你的人生容错率压得极低,一点点波动都能被你放大成“活不下去”的灾难。
二、王阳明的爬山课:你累,是因为你人没到山顶,心已经冲了上去
王阳明曾带弟子爬山。
爬到半山腰,弟子们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唯独他气定神闲。
弟子问:“老师,您怎么做到的?”
王阳明答:
“你们人还在山脚,念头却早已冲顶。而我,心里只有‘爬山’这个方向。不走神、不预设,只走好眼前这一阶。”
你是不是也这样?
妈妈喊你洗碗,你人还没进厨房,脑子已经演完一场“洗碗大戏”:倒渣、冲水、打泡沫、刷锅、擦灶台……越想越累,最后连手都不想动。
而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不是“知道就去做”,而是“在行动中真知”。
真正的“知”,是良知——知道什么是对的;真正的“行”,是每一个当下的念头、语言、动作。
当你只专注眼前这一步,不提前纠结结果,事情反而简单了。
三、如何用“心学”破“怕”?三步找回踏实感
1. 承认“怕”,但不被它牵着走
焦虑时,对自己说:
“我现在很怕,但怕只是情绪,不是事实。”
法国哲学家加缪曾说:
“在冬天的正中心,我终于发现,我心中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情绪来了会走,但你内在的稳定感,可以一直在。
2. 给“超我”放个假,允许本我喘口气
当你累时,试着对脑子里那个严厉的声音说:
“现在是我的本我时间,请退后一步。”
不是彻底躺平,而是平衡。
累了就休息,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压抑久了,身体会替你生病。
3. 知行合一:从最小的事开始“做”
不要等“想通了”再行动。
而是在行动中想通。
洗碗就只是洗碗;
写报告就只是写报告;
走路就只是走路。
当你只专注当下,不提前预设困难,焦虑自然消散。
四、推荐两本实战书,陪你走出焦虑
如果你需要更具体的方法,推荐这两本心理学好书:
1. 《情绪自救》:教你用简单日常的方式调节情绪,不再被情绪绑架;
2. 《战胜焦虑》:从认知到行动,一步步拆解焦虑的陷阱,带你找回掌控感。
写在最后
王阳明说:“心即理。”
所有问题的答案,其实都在你心里。
怕,是因为你想得太多,却做得太少。
当你开始行动,哪怕只是一小步,你会发现:
脚下是平地,心里是清明。
过去容易抑郁,未来必然焦虑,
唯有活在当下,才能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心学教我们的生活智慧。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