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芙
编辑|江娱迟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谁没在常去的餐厅充过卡?想着图个优惠,还能跟店家处成“熟客”,往后吃饭也多份自在。
可西贝的老顾客却撂下狠话说“充值花完就拉黑”,这事听着就透着委屈,导火索竟只是一盘西兰花,还是冻了两年的!
明明是奔着“放心”才充值,怎么就成了被糊弄的“冤大头”?冻食材在餐饮圈不算新鲜事,为啥西贝这事就炸了锅?
连锁品牌越开越多,品控就非得“打折扣”吗?预付费里的信任,咋就成了商家放松警惕的理由?
西贝餐厅的事情肯定有人知道了,说实话,做食品的,最主要的就是不能踩红线,餐饮行业拼到最后就是拼信任,西贝端出冻两年的西兰花、扩张时品控跟不上、拿预付费当“放松借口”,本质上是踩了“让人放心吃饭”的红线。
不过这事要是换几个角度看,可能会有不同声音,或许有人会说,现在谁家餐饮不用冻食材啊?冻货又不是不能吃,没必要盯着西贝这盘西兰花上纲上线。
这话其实没说错,冷链技术这么普及,不管是连锁快餐的冻肉,还是火锅店的冻海鲜,都是行业里常见的操作,毕竟冻食材能减少浪费,还能压一压采购成本,对商家来说是合理的成本控制。
但关键不在“用冻食材”,而在“冻了两年”和“藏着不说”,绿叶菜这东西,最佳保存期撑死30天,冻两年不光营养早跑没了,口感也差得远,搞不好还可能有安全隐患。
更要命的是,西贝没跟顾客说“这西兰花冻了两年”,反而当成新鲜食材端上来,这就不是“正常成本控制”了,而是把老顾客当“不知情的冤大头”。
餐饮里的“放心”,从来不是“能吃就行”,而是“知道这东西安全、新鲜,才敢放心吃”,故意隐瞒食材保质期,本身就是把信任扔在地上踩。
并且,西贝本就是凭借着新鲜现做才有那么多顾客慕名前来,店面也因此不断扩张,但问题的核心是,扩张得有个前提,品控能力得跟得上扩张速度,而不是让品控“给扩张让路”。
连锁餐饮的核心应该是“复制放心”,比如一家店能保证食材新鲜,开100家店也得一样,要是为了开更多店,把“新鲜”这最基本的要求丢了,门店开得越多,失信的人就越多,最后反而把招牌砸了。
还有人可能会说:“预付费模式又不是西贝独创的,800万用户充值、沉淀20亿资金,这说明顾客信它啊,怎么能说它拿预付费当放松品控的温床?”
这话有一定道理,预付费对商家来说能稳定客流、沉淀资金,对顾客来说可能有优惠,本来是双赢的事,这么多用户充值也确实是信任的证明。
但正因为预付费是“信任押金”,商家才更该绷紧品控这根弦,要是觉得“钱已经到账了,食材稍微差点也没人发现”,那就是把信任当儿戏了。
这背后多少是因为有些商家抱着“钱到手就将就”的心态?现在的预付费就从“信任证明”变成了“失信导火索”,顾客充钱是因为信你,你却用不新鲜的食材回报,下次谁还敢把钱存你这?
其实这些不同声音,说到底都是在纠结“餐饮行业能不能在成本、扩张、模式创新和信任之间找平衡”。
但不管怎么平衡,有个底线不能破,餐饮的本质是“让人放心吃饭”。
冻食材能用,但得在保质期内、得跟顾客说清楚,扩张能搞,但品控得同步跟上,预付费能做,但得对得起顾客的信任。
西贝的问题,不是某一个环节的小失误,而是把“信任”当成了可以妥协的选项,觉得成本太高就牺牲食材新鲜,觉得扩张要紧就放松品控,觉得钱到账了就糊弄顾客。
一些店面能开那么长时间不是因为店多、模式新,而是每天都用新鲜食材,老板记得每个熟客的口味。
华为为啥能在5G领域站稳脚?不是因为会玩“文字游戏”,而是实打实砸钱搞研发、保证质量。
西贝的西兰花事件,不是一家店的“失误”,而是给整个餐饮行业敲了警钟,成本能算、门店能扩、模式能创新,但顾客的信任算不来、买不到,碎了就再也拼不回去。
毕竟咱们去餐厅,吃的是饭,更是踏实,下次你再充值、再点菜时,或许会多问一句,这新鲜吗,这不是挑剔,是在帮所有商家记着,餐饮终究是良心活,“放心”才是最该焊死在招牌上的俩字,面对西贝这次爆发的危机,你怎么看?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