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第11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这段时间里有个好消息挺让人开心的。
在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有两所小学成了“网红”,腊福小学和戈的小学,全校323个学生的视力都在5.0及以上,妥妥的“零近视”学校。
其实早在2022年,云南红河州屏边县的湾塘小学也出过类似的新闻,当时也引起了不少讨论。
看到这两所“零近视”小学,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才该是正常的吗”?可转念一想,现在能做到这样的学校真没几所。
你去随便一所小学门口看看,鼻梁上挂着小眼镜的孩子一抓一大把。
之前听朋友说过一件事,她儿子上五年级,去眼科检查的时候,医生说孩子近一年眼轴长得有点快,但好在十岁还没近视,已经跑赢了近一半的同学。
朋友当时还苦笑,说这也算“赢在起跑线上”了?
国家卫健委有组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发生率是52.7%。
这数据拆开看更揪心,小学生占了35.6%,初中生到了71.1%,高中生更是飙到80.5%。
教育部2024年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年度报告》里还提到,只有12%的小学近视率低于20%。
如此看来,“零近视”学校能成新闻,不是因为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太稀缺了。
儿童青少年近视这事,已经成了影响他们健康的大问题,现在也上升到了“国家任务”的层面。
本来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能玩的东西更多,户外时间应该不少吧?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咱们先说说以前,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生,大多脖子上挂片钥匙,放学排着路队就能回家,半小时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全是和小伙伴疯玩的时间。
可现在的孩子呢?课间想走出教室都难,放学还得家长接送。
“三点半放学”这政策一开始是想给孩子减负,可没想到成了家长的难题,自己还没下班,孩子先放学了,没人接怎么办?无奈之下,近几年各校都普及了课后服务,要求和家长正常下班时间衔接。
但问题又来了,好多学校为了让课后服务看起来丰富,安排了各种室内拓展课。
这些课内容是不错,可作业时间被挤没了。
不少孩子晚饭后才开始写作业,效率稍微低一点,连8小时睡眠都保证不了。
每天2小时户外的最低要求,怕是只能靠学校的体育课和大课间来凑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5年做过个调研,结果显示68%的小学生每天户外时间不足1小时,远低于标准。
更别说电子产品的影响了,超75%的小学生每周线上课加电子娱乐的时间超过10小时。
很显然,户外时间少、屏幕时间多,孩子的视力能好才怪。
学业负担重是首要原因,电子产品渗透是次要的,而且两者还有关联,比如线上课就是因为学业才多起来的,这真是进步时代里不太好看的一面。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视力那是相当关切,远视储备、眼轴增长速度这些专业名词,随便拉个家长都能说上几句。
为了防近视,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大路灯、护眼学习屏,只要听说有用,再贵都愿意买。
但这些东西再好,要是没了“大户外”这个基础,效果怕是要大打折扣,甚至没用。
眼科医生们有个共识,充足的户外时间是近视防控的根基,免费的日光比啥高价产品都管用。
国家卫健委2024年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指南》里也强调,低浓度阿托品得遵医嘱用,不能盲目依赖。
我身边有家长给孩子买了好几千的护眼屏,可孩子每天就坐在屏幕前写作业,户外一步不出,最后还是近视了。
如此看来,把钱花在这些地方,并非明智之举。
当然,也有做得好的学校。
浙江省杭州市有所小学,2024年推行了“每日户外2小时”的制度,连课后服务都安排了30分钟户外时间。
一学期下来,近视发生率下降了12%。
北京朝阳区也要求小学课后服务至少1/3时间是户外活动,近视率每年能降5%。
这些例子说明,只要肯把户外时间还给孩子,效果是能看见的。
学校这边,其实可以调整下课后服务的内容,多安排点户外活动,或者干脆留时间让孩子在学校写完作业。
家长这边呢,也别“既要又要”,既想让孩子成绩好,又想让视力好,却舍不得让孩子去户外玩。
搞不清为啥总觉得高价产品能解决问题,其实带孩子去公园跑跑步、晒晒太阳,比啥都强。
时代确实变了,以前的生活节奏和现在的竞争压力没法比。
但不管怎么变,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守护不能变。
物质生活好了,可孩子的松弛感没了,视力也差了,这不是咱们想看到的。
防近视这事儿,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难就难在学校和家长能不能达成共识,有没有决心把户外时间还给孩子。
现在的孩子真挺累的,作业多、课多,连玩的时间都被压缩了。
毫无疑问,只有家校一起努力,把“充足户外时间”当成刚性要求,才能真的帮孩子把视力“赢”在起跑线上。
未来要是能有更多“零近视”学校出现,那才是真的好,毕竟清晰的“视”界,对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