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国庆的时候,大家总是会选择外出旅游散心。以至于,每到这个时候,无论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
也就是这个时候,总是会有些意外的情况出现。然而到了今年,这种情况却有了改变。
其实出现这样的事情也是必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游客们早就已经不再为曾经的那些“旅游套路”不买账了。
刚过去的国庆中秋8天长假,交通部门和文旅部先后晒出数据,看着都挺热闹。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24.32亿人次,日均3.04亿,比去年多了6.2%。
出游人数8.88亿人次,比去年7天假期多了1.23亿,旅游总花费也到了8090.06亿元,比去年多了1082亿元。
可数据好看归好看,景区和酒店却笑不出来。不少古镇景区黄金周里还是没多少人,旅行社老板更是愁,说自己和员工歇了整整8天,完全没生意。
这反差背后,其实是旅游市场变天了,游客的想法和玩法,早就不是以前那样了。
以前国庆,大家都盯着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这些热门景点,不管人多不多,先打卡再说。
但今年不一样,游客开始躲着“人山人海”走,更愿意去小众地方,或者省际边界、县域城市这些以前不怎么起眼的地方。就说省际边界游,今年火得厉害。
云贵川交界的昭通、桂湘粤交界的贺州、赣粤湘闽交界的赣州,这些地方的旅游订单量同比涨了58%到95%。
游客就想一次体验多省的风情,比如在昭通,既能感受云南的民族风,又能沾到四川、贵州的特色,这种新鲜感比挤热门景区强多了。
边境城市也成了香饽饽。内蒙古“二连浩特国门景区”附近的酒店,搜索量一下子涨了700%,云南“磨憨口岸”附近的酒店搜索量也涨了417%,“国门景区”整体搜索量同比涨了40%。
新疆、黑龙江、云南这些有口岸的省份,都成了游客眼里的香饽饽。
县域旅游的热度也上来了。浙江松阳、云南腾冲、贵州肇兴侗寨这些地方,既有自然风景又有人文特色,搜索量直接翻倍。
还有网剧《边水往事》一播,西双版纳的搜索量更是飙升244%。以前大家出游盯着大城市,现在反而愿意往小地方跑,就为了避开人潮,好好玩。
从出行人群来看,22岁到45岁的人占了44%,46岁到65岁的占37%,这两拨人加起来超过80%,是出游的主力。
尤其是22岁到45岁的,大多是家庭顶梁柱,有消费能力,但也懂性价比,不会再为了“打卡”硬挤热门景点,他们的选择直接让旅游市场变得更分散。
8天假期人均消费911元,比去年7天假期的916元还低;要是按每天算,今年人均每天114元,也低于去年的130元。
不是游客没钱,而是大家不愿意乱花钱了,消费逻辑从“看价格”变成了“看信任”。以前节假日出游,游客对高价差不多都麻木了,只要能出去玩、能打卡,贵点也认了。
但现在不一样,大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旅游市场规模也超6万亿元,游客不再满足于“有没有得玩”,更在意“玩得好不好”。
就像去年有人在网上说的“不怕价格高,怕的是被当成韭菜”,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有些景区还没明白这个道理,节假日里临时涨价、捆绑销售、搞隐性收费,短期是赚了点钱,可把游客的信任全透支了。
一旦被贴上“宰客”“套路深”的标签,就算后来降价,游客也不愿意来了。反过来,那些实实在在做体验、价格透明的商家,就算定价高,也能吸引游客。
敦煌研究院搞的“数字藏经洞”,用全息投影让游客“摸”到千年文物,线上预约量每个月涨300%;宁夏“黄河宿集”把西北老房子改成精品民宿,一晚要2000多块,还是供不应求。
游客愿意为这种有真实价值、能产生情感共鸣的体验花钱,而不是为“坑人的套路”买单。政策也在帮着游客建立信任。
黄山景区推行“首问负责制”,不管游客问谁,都得负责到底,之后游客投诉量降了65%,再来玩的人也多了,复购率到了32%。
还有很多地方规范露营、夜间文旅这些新业态,就是想让游客玩得放心,不用怕被坑。
以前旅游,很多人都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朋友圈发完照片,就算旅游结束了。
但今年不一样,游客更想“沉下心”玩,深度体验类的项目成了香饽饽。拼假错峰成了常态,超过三成的游客选择“请3天假休12天”,把假期拉长。
10月9日到11日,节后三天的出境游酒店预订量同比翻了倍,大家不想挤在黄金周高峰出门,宁愿多休几天,玩得更舒服。
主题游也火了,徒步、露营、观星这些能亲近自然的项目,预订量涨了不少,相关搜索量环比增长70%以上。
户外用品也跟着卖得好,野餐垫、防潮垫的搜索量分别暴涨535.3%、70.9%。
大家不再满足于“看风景”,更想亲自参与进去,比如在森林里露营,晚上抬头看星星,这种体验比拍照打卡有意思多了。文旅融合的项目也很受欢迎。
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把黄果树瀑布等景区串起来,形成西线黄金旅游带;郑州、洛阳搞的“文化+体验”模式,订单增长150%。
喀什古城的手工艺体验、刀郎部落的麦西热甫表演,这些能感受当地文化的项目,成了家庭游的首选。
福建土楼推出“学夯土技艺、做客家美食”的民宿体验,游客参与度高达78%,相关视频在抖音上播放量超2亿次。
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今年公路出行22.4亿人次里,自驾比例超过八成,但很多人并不是去远方旅游,只是开车回老家过中秋,吃几顿团圆饭。
所以看着出行人次多,真正花在旅游上的钱,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多,不少商家都说“这个黄金周,就像一个普通的周末,没有惊喜”。
这届国庆假期的旅游趋势,不是偶然,更像是未来市场的“风向标”。
游客不再追热门、不瞎花钱、爱深度体验,这意味着旅游市场的“旧玩法”已经不管用了,商家得跟着调整。
对景区来说,不能再靠“名气”吃饭,得琢磨怎么打造有特色的体验。
比如把当地文化融入进去,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而不是只卖门票。
对酒店来说,也不能再想着“节假日涨价”,得提升服务和性价比,比如搞点“庭院温泉赏星空”“和小熊猫互动”这种差异化服务,才能吸引游客。
对旅行社而言,传统的“跟团打卡游”已经没人要了,得转型做定制化、深度化的产品,比如针对家庭推出的非遗体验游,针对年轻人的户外探险游,这样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总的来说,国庆旅游数据的“热闹”和商家的“冷清”,其实是旅游市场升级的信号。
未来,谁能抓住游客的“信任”,谁能提供有价值的深度体验,谁就能在新的市场里站稳脚跟。
那些还抱着“老套路”不放的商家,恐怕会越来越难。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