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敢对中国做的事,欧盟准备做了,已派团赴美讨论制裁措施

前言

一直嚷嚷要对中国强硬的特朗普,这次却选择了按兵不动,反而是平日里温和的欧盟冲到了制裁第一线。

9月8日这天,欧盟代表团风尘仆仆赶到华盛顿,和美国佬密谋对中国实施史上首次"二级制裁"

这场角色大反转,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是什么让一向强硬的人突然怂了?又是什么让温和派突然激进了?

作者-山

强硬派怂了,温和派疯了:这场角色大互换到底怎么回事?

说起来也是够讽刺的,平时叫嚣最凶的特朗普,这回却成了最怂的那个。

从9月5日开始,美国政府就在公开场合催着欧盟下场,说什么要"共同打击俄罗斯能源出口",削弱其战争资金来源。

话说得漂亮,可轮到自己动手时,特朗普却一直拖着不肯真正对中国下狠手。之前对印度征收25%的石油进口关税,看似强硬,实际上是在试探水深。

真正的大头——中国,他始终不敢碰。原因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中美经济这张网织得太紧了。

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动辄千亿美元,苹果、特斯拉、沃尔玛,哪家不是把中国当成摇钱树?一旦关系彻底闹僵,这些巨头的股价能跌掉多少,特朗普心里有本账。

更要命的是,中国手里还握着稀土这张王牌。美国的军工、航天、电子产业,哪个离得开稀土?

想当年中国一限制稀土出口,美国那些高科技企业立马就慌了神。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买卖,精明的特朗普怎么会不算清楚?

欧盟这边就不一样了。平时一向以"价值观外交"自居,讲究的是温和理性,突然间却要冲到制裁第一线。

9月8日,欧盟官员抵达华盛顿的那一刻,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帮平时开会都要吵半天的欧洲佬,怎么突然变得这么积极?

按理说,欧盟和中国的贸易往来比美国还要密切。2024年中欧贸易总额突破8600亿欧元,德国车、法国酒、意大利奢侈品,哪样不是靠中国市场养活?

这种情况下,欧盟反而要带头制裁中国,不是明摆着要砸自己的饭碗吗?

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一盘更大的棋。俄乌冲突打到现在,欧洲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能源价格飞涨,工业成本暴增,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欧盟内部已经快绷不住了,急需找个出口发泄压力。

美国在背后不断施压,承诺各种好处,欧盟领导人觉得或许可以借这个机会向美国示好,换取更多的经济支持。

可他们算错了一点:中国不是印度,不会任人拿捏。一旦欧盟真的动手,中国的反制措施肯定比他们想象的更加猛烈。

240亿欧元的天价账单:欧盟为什么要替美国扛雷?

说到底,这还是一笔经济账。德国工业联合会最近发布的报告就很说明问题。

报告显示,中国是欧盟2024年最大机械产品出口市场,占比高达22%。

如果真的对华实施二级制裁,德企可能面临240亿欧元的损失。这个数字,足够让任何理智的政治家三思而后行。

可欧盟内部的声音并不统一。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荷兰这些西欧国家,2024年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高达1677万吨。

他们一边买着俄国的天然气,一边讨论要制裁买俄国能源的中国,这操作确实让人看不懂。

更矛盾的是,这些国家的港口设施大部分都依赖俄气维持运营。法国更是成为俄气进入欧洲的头号通道。

如果按照他们自己的制裁逻辑,是不是应该先制裁自己?这种"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双标,连欧洲媒体都看不下去了。

从政治角度看,欧盟之所以愿意当这个马前卒,主要还是受到了美国的强力施压。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的发言就很直白:希望和欧洲合作,对那些还在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实施制裁,目标就是"摧毁俄罗斯经济"。

美国能源部长赖特更是直接喊话欧盟:你们要想让我们加大制裁,就得先停止买俄油俄气,改买美国的。

这话说得已经很露骨了。美国的真实意图,就是想让欧盟断掉俄国能源,转而购买更贵的美国能源。

至于制裁中国,只不过是顺便的事儿。真正的目标,还是重塑全球能源供应链,让美国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可欧盟显然低估了这件事的复杂性。27个成员国,27种不同的利益诉求,想要达成一致本来就难如登天。

匈牙利、斯洛伐克这些中东欧国家,对俄能源的依赖度极高,肯定会坚决反对扩大制裁范围。

德国、法国等经济体量大的国家,则担心制裁引发对华贸易逆转,让本就低迷的欧洲经济雪上加霜。

二级制裁需要27国一致同意,但目前至少10国明确反对扩大制裁范围。

这句话基本上就给这次制裁讨论定了调:雷声大,雨点小

27个成员国,27个小心思:欧盟这个大家庭要散伙了?

欧盟内部的分歧,远比外人想象的要严重。表面上看着团结,实际上各怀心思。

就拿这次制裁讨论来说,波兰等东欧国家支持更强硬的措施,认为只有断绝对俄经济输血,才能迫使其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

可西欧国家的想法完全不同。德国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再被中国反制,恐怕真要陷入长期衰退。

法国虽然嘴上支持制裁,但法国外交部内部的非公开备忘录显示,他们对制裁后果深感忧虑。

备忘录明确指出:"如果中国采取反制措施,法国的奢侈品、农产品出口都将受到严重冲击。"

更要命的是,荷兰外交部9月初的非公开备忘录直接警告:"中国反制措施或波及半导体原料供应。"

这可不是小事。荷兰的ASML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光刻机制造商,严重依赖中国市场和原材料供应。

一旦中国在这个环节卡脖子,整个欧洲的芯片产业链都得歇菜。到时候损失的可不是几百亿欧元那么简单。

从历史经验看,联盟政治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当核心利益发生冲突时,再坚固的联盟也会出现裂痕。

2025年8月,欧盟曾经试探性地对两家中国小型银行实施限制,被外界解读为测试对华扩展金融限制的法律框架。

可这次试探的结果并不理想。中国虽然没有大动作反制,但已经开始调整对欧贸易政策,一些原本优先考虑欧洲供应商的项目开始转向其他地区。

这个信号很明确:中国不会被动挨打。一旦欧盟真的推出大规模制裁,中国的反制措施只会更加猛烈。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就开始了能源进口多元化布局。对中东、非洲、南美市场的渗透不断加深。

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原油进口结构中,俄罗斯份额虽保持增长,但整体份额已被阿联酋、沙特等国逐步稀释。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并不像欧美想象的那样依赖俄国能源。真要是欧盟实施制裁,受伤最重的反而可能是欧盟自己

中国手里的牌还不少。稀土出口管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张。

2025年8月,中国宣布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加码对美反制。类似措施完全可以用于对欧盟的反制。

稀土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国防、芯片等产业链,对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旦中国在这个领域发力,欧盟的制造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制裁这把双刃剑,最终会割伤谁的手?

从历史经验来看,制裁这种工具往往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特别是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联系如此紧密,任何单方面的制裁都很难不波及自身。

更深层的问题是,频繁使用制裁武器,实际上是在加速全球金融体系的分裂

美元霸权之所以能够维持到今天,靠的是全球共识而不是武力威胁。如果美欧连"二级制裁"这种金融核武器都随便使用,只会逼着其他国家加速寻找替代方案。

中国的人民币结算系统CIPS、数字人民币等新兴支付工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快速发展起来的。

不仅如此,俄罗斯、印度、沙特甚至一些欧盟成员国,都开始认真考虑"去美元化"的可行性。

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受伤最深的恐怕不是被制裁的国家,而是制裁发起者自己。

从技术角度看,现在的制裁工具也在面临边际效用递减的问题。用得多了,效果自然就差了。

伊朗被制裁这么多年,经济确实受到影响,但并没有如西方所愿地"改弦更张"。反而在制裁的倒逼下,发展出了一套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俄罗斯也是如此。制裁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效果,但时间一长,俄国就找到了应对办法。能源出口虽然受到影响,但并没有完全停滞。

中国的情况更加复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韧性和反制能力都远超一般国家。

一旦欧盟真的对华实施二级制裁,中国完全可以转身加深与俄罗斯、伊朗、沙特等国的能源合作。

现在俄罗斯打折卖油,中国本来就在大量采购。欧盟不买,自有别人买。到头来,谁的损失更大还真不好说。

从长远来看,这种制裁博弈最终只会加速多极化世界秩序的形成。

美国试图通过制裁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欧盟试图通过跟风制裁维持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但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替代方案,当国际贸易开始绕过传统的美元体系,旧秩序的根基就开始动摇了。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但趋势已经很明显。每一次制裁升级,都是在为这个过程添砖加瓦。

说到底,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任何试图人为切断经济联系的做法,最终都会被历史证明是徒劳的。

欧盟现在还有时间重新考虑,是继续充当美国的马前卒,还是回到理性合作的轨道上来。

选择权在他们手里,但时间窗口不会永远开着。

结语

制裁博弈的本质从来不是什么道德审判,说穿了就是利益权衡。等欧盟算明白这笔账,发现自己可能是最大受害者时,理性自然会重新占据上风。

这场制裁闹剧最终八成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改变的不会是中俄能源合作,而是全球对美元霸权的信心。

你觉得欧盟最终会选择跟美国硬刚到底,还是悄悄回到合作的老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2

标签:财经   中国   欧盟   措施   美国   反制   俄罗斯   欧洲   俄国   法国   能源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