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专家: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又有两艘超大型挖泥船正式下水!

文 | 青茶

前言

随着我国海洋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最近一项突破性技术引发了广泛关注——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下水。

两艘自主研发的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疏浚技术迈上新台阶。

就连西方专家都在感慨:中国基建真的太可怕了,又有两艘超大型挖泥船正式下水!

黄河经历了千百年的淤积,导致了悬河现象的严重,那这项先进技术能否解决黄河下游的悬河泥沙问题?

超大型耙吸挖泥船

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的下水,标志着我国在疏浚技术上的突破。

与传统的挖泥船相比,这两艘新型挖泥船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

船体尺寸巨大,长198米,宽38.5米,最大挖深达到120米,相当于40层楼的高度,这为深水作业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

它们的泥舱容量达到了3.5万立方米,约等于18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能够一次性吸纳大量泥沙。

根据设计,90分钟就能填满一次泥舱,这意味着“通浚轮”和“浚广轮”在作业时的效率远超传统挖泥船。

这些技术优势使得这两艘挖泥船,在远距离和大深度的泥沙转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相比传统的绞吸式挖泥船,这些耙吸式挖泥船的工作方式有明显的不同。

绞吸式挖泥船主要通过旋转的绞刀切割和破碎海底硬质岩石,再通过排泥管输送泥沙。

而耙吸式挖泥船则是通过高压水流将泥沙耙松,再吸入泥舱,通过船体航行至目标区域排放泥沙。

这种作业方式使得耙吸式挖泥船,更适合进行大范围的泥沙转运,尤其适合需要大规模吹填造陆、疏浚航道等工程。

它们不仅能够高效地完成浅水区域的作业,还能深入远海、深海进行作业,打破了传统挖泥船的局限。

黄河下游悬河

黄河下游的悬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水利安全的重大隐患。

悬河,简单来说,就是河床高出两岸的地面,造成了水流的高度差异,这使得黄河的水位经常高于周围的土地,极易发生水灾。

尤其在河南段,悬河现象非常严重,部分地区河床高出地面甚至达到了23米,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而在黄河入海口,河宽达到1500米,泥沙的积聚更是形成了难以忽视的环境问题。

黄河下游的泥沙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水利部门。

根据相关数据,黄河下游的悬河段大约有300公里,严重影响着水流的畅通和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业生产。

黄河水流的变化,甚至可能对沿岸的堤坝安全构成威胁。

尤其是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河道水位急剧上升,极易引发洪水灾害。

如果直接进行泥沙清理,改变悬河的结构,不仅存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风险,还有可能因为水流的急剧变化导致河道决口,进而引发灾难性后果。

因此,在对黄河下游进行泥沙疏浚时,必须谨慎选择施工方案,避免“好心办坏事”。

如何破解黄河下游泥沙问题?

对于黄河下游泥沙问题,单靠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如“通浚轮”和“浚广轮”等进行清理,虽然在短期内能够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但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黄河下游作为世界上泥沙最为丰富的河段之一,泥沙沉积量巨大。

根据最新的测算,河南段的悬河土方量已经达到惊人的30.72亿立方米,意味着需要极其庞大的疏浚作业才能将这些泥沙清理干净。

即便使用耙吸式挖泥船这种先进设备,每次作业填满的泥舱容量为3.5万立方米,要清理完这30.72亿立方米的泥沙,理论上需要将泥舱填满87772次。

每次作业需约90分钟,按照这种效率计算,完成清理任务至少需要15年的时间。

这个时间框架仅是理论上的估算,实际情况可能因运输、设备故障、气候等多种因素而大幅延长。

单纯依赖这种方式,显然无法在短期内彻底解决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问题。

除了作业周期长,黄河下游的特殊地理与水文环境也使得疏浚工作更为复杂。

黄河下游已经形成了二级悬河的特殊地形,主河槽的水位远高于两岸的内滩地面,内滩地又高于堤外的土地。

这种悬河现象使得泥沙的堆积不仅限于河道的底部,还严重影响了整个河床的结构。

若过度开挖,可能导致河床结构发生剧烈变化,进一步加剧河道的不稳定性,甚至引发洪水、堤坝溃决等严重灾害。

尤其是在黄河下游地区,水文气候变化复杂,任何不当的工程干预,都可能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

因此,专家普遍认为,实施黄河下游的疏浚工程需要更加科学、谨慎的方案,而非单一依赖大规模开挖。

为了避免过度干扰河道生态,专家建议采取分阶段、分区域的方式进行疏浚工作,逐步恢复黄河的正常河床形态。

这不仅可以避免一次性过量开挖带来的潜在风险,还可以保证水流的流畅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恢复。

此外,考虑到黄河下游地区复杂的地理与气候条件,单纯的疏浚工程远远不够,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生态保护与防洪措施。

加固现有堤坝,防止洪水漫溢;疏通支流,保证水流的均衡分布;加强水土保持,减少上游泥沙流入等。

这些措施需要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综合治理的体系,才能真正解决黄河下游泥沙积存的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综合治理,才能有效缓解黄河下游的泥沙压力,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生活安全。

结语

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的下水,无疑是我国在水利疏浚技术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

这一技术不仅提升了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的竞争力,更为黄河下游的泥沙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面对黄河下游复杂的悬河问题,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地依赖单一的技术解决方案。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实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才能实现对黄河泥沙问题的有效治理,并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未来,我国的水利工程仍将面临更多挑战,但只要坚持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并重,我们有信心走出一条既能治理黄河又能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科技   挖泥船   可怕   中国   正式   专家   黄河   泥沙   悬河   下游   作业   水流   河床   河道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