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偷偷吃的方便面,曾是多少人心中的 “奢侈梦想”:要是天天能吃方便面就好了。可真等长大,这个愿望实现了,大家却从 “吃不腻” 变成了 “不想吃”。
来个小调查:你上一次吃方便面是什么时候?什么牌子?
数据能说明问题:2013年是中国方便面市场的高光时刻,年销量达462.2亿包,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要吃掉34包。但到2023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22.1亿包,十年间少卖了40亿包。
以康师傅为例,2014年其方便面业务营收为284.14亿元,比前一年少了3亿元。按每包3元粗略计算,相当于一年少卖了1亿包。
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方便面,为何一步步 “遇冷”?
时间拉回1970年,中国第一次尝试批量生产方便面。上海益民食品四厂花重金引入日本技术,做出200万包 “快乐方便面”,结果却卖不动。
原因有二:
一是贵,当时物质匮乏,买东西要粮票,而一包方便面要1.5毛,普通人舍不得;
二是不好吃,技术不到位,面饼易碎,调味只有一包椒盐,炸面用的鸭油还有陈味,自然打不开市场。
图源:地道风物
到了80年代,本土方便面品牌开始在各地涌现(如图)。这一阶段,市场分散,品牌带有强地域性,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格局。
1991年,台湾客商魏应州在大陆亏本后乘绿皮火车,他带的台湾方便面香味引周围人好奇,让他嗅到商机。
次年他投800万美元在天津建厂,推出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虽价高仍爆红。1994年起其疯狂扩张,广布市场,销量惊人。
魏应州
康师傅火了,竞争对手也来了。1992年,统一带着招牌鲜虾面进入大陆,因口味偏清淡,初期打不过康师傅。
直到1995年,统一推出小浣熊干脆面,附赠随机水浒卡,堪称小学生第一代 “盲盒”。为了集卡,孩子们10包10包地买,一个月能卖400万箱。康师傅立刻跟进,推出小虎队干脆面和 “旋风卡”,掀起卡牌大战。
水浒卡
2008年,统一又扔出 “王炸”:老坛酸菜牛肉面。靠 “发酵酸菜 + 酸辣口味” 差异化突围,第二年就卖了5亿元。
康师傅紧跟着推出陈坛酸菜牛肉面,喊出 “陈坛入味,酸爽升级”。统一找汪涵代言,广告语 “有人模仿我的脸,有人模仿我的面”,暗指康师傅抄袭,竞争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其他品牌也在发力:华龙用 “农村包围城市” 打法,靠0.6元低价和 “龙面,天天见” 的广告语抢占华北县镇市场,2002年改名今麦郎。
白象靠1元大骨面突围,号称熬制猪骨8小时提取精华,8个月卖了6000万包;三养、日清等外来品牌也加速抢市场。
2010年数据显示,康师傅、今麦郎、统一、白象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5.7%、11.7%、8.5%、7.4%,康师傅遥遥领先。
2013年,中国方便面年销量达462.2亿包,迎来巅峰。可此后6年,销量再也没超过这个数字。即便疫情宅家引发囤货潮,让方便面短暂爆火,之后也很快 “熄火”。
如今的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连想进场的人都少了:2019年新增方便面相关企业603家,2021年降至155家,2024年只剩91家,5年间减少85%,且还在下降。
曾经风头无两的方便面,为何突然 “遇冷”?主要有四个原因。
消费主力人群减少
撑起方便面销量的核心人群变少了。2000年后,中国城镇化加速,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住工棚、干重活,吃饭图快图便宜,方便面成了 “标配”。
某建筑公司调研显示,工人日均消耗1.2包方便面,多用于早餐和夜班加餐。
数据可见关联:农民工数量从1990年的4000万增至2013年的2.69亿,同期方便面销量也飙升到462亿包。
但后来,农民工要么返乡,要么在城市定居,生活稳定后有了厨房,饮食更丰富,方便面自然退居 “配角”,只剩偶尔想吃时才会泡一包。
消费场景式微
十几年前,方便面有两个重要消费场景:网吧和绿皮火车,如今却都在衰退。
2010年,中国登记在册的网吧有13万家(不含黑网吧),深夜里 “网管,来盒泡面” 的吆喝随处可见。
但2015年起,全国网吧类企业注册量连续4年下滑,2017年后净数量一路下跌,2020年更是有超1.2万家关店。
天眼查显示,近30万家网吧相关公司中,存续的只有8.8万家,超20万家已倒闭,消费场景少了,方便面销量自然下降。
过去,绿皮火车时速仅几十公里,出市要两三个小时,跨省甚至要十几个小时,方便面因轻便、易携带、开水冲泡即食成了首选。
但近年来,绿皮火车逐渐被高铁取代,2023年高铁里程达4.2万公里,占铁路客运量的70%,旅途缩短至3-5小时。加上铁路不建议食用气味重的食物,方便面在火车上的需求大减。
有调查显示:高铁运营里程每增加1%,方便面销量就减少0.3191%;高铁乘客每增加1%,方便面销量减少近0.4%。
价格上涨
2024年5月,康师傅经典袋面从2.8元涨到3元,桶面从4.5元涨到5元;统一的红烧牛肉面、老坛酸菜等经典桶装面也涨价,甚至出现十几元的高端款。
网友调侃:“以前是没钱吃泡面,现在还是没钱吃泡面。我吃泡面就图便宜,你涨价,我不如加点钱吃楼下猪脚饭。” 价格优势不再,自然劝退了不少消费者。
替代品太多
以前没得选,现在选择太多了。自热米饭、自热火锅年销量超50亿份,同样满足 “热食 + 方便” 需求。
外卖更方便,手机下单半小时送到家,行业报告显示,外卖市场规模每增加1%,方便面消费量就减少0.0533%;还有各种预制菜,梅菜扣肉、鱼香肉丝、酸菜鱼等应有尽有,挑都挑不过来。
若没有疫情这样的突发情况,普通家庭很少囤方便面,毕竟一年也吃不了几包。
从80年代的 “奢侈品”,到90年代的 “国民口粮”,再到2010年代的 “千亿市场”,方便面的每一次爆发都踩准了时代需求的鼓点。
曾经靠 “香” 和 “快” 打天下,如今被外卖、自热食品 “围剿”,不是面不香了,而是选择更多了。市场,永远属于那些能更好解决需求的产品。
#方便面##财经##商业大事议##上头条 聊热点#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