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深夜,小米集团发布了一则震动全网的内部通报:
中国区市场部员工王腾,因“泄露公司机密信息,且存在利益冲突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被公司辞退。
这份通报,措辞冷峻而强硬,没有任何余地。
当晚,王腾在社交平台向公众致歉,并感谢雷军和小米的培养,还表示自己十分不舍。
但这样的道歉并未打消网友的怀疑,网上还是走漏了一些王腾被辞退的小道消息。
不过,9日上午,王腾就出面辟谣,只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职,但否认了网传的窃取机密和商业贿赂等严重违纪细节。
然而此事并未就此结束。
9号下午,有媒体发现华中科技大学官网校友栏中,王腾的个人资料被撤下。
一夜之间,王腾从小米的“少壮派接班人”,变成了被雷军和母校相继抛弃的弃子。
作为多年的米粉,我忍不住发问:王腾到底做错了什么?
今年7月,小米推出自制短剧《时空合伙人》,其中有一个特别亮相的角色:王腾本色出演小米高管。
镜头里,他先是身穿老北京布鞋,摇着折扇悠闲走来,不一会儿变身西装革履的霸总,云淡风轻地说出一句:“严格来讲,这整个园区都是我的。”
最后,他还跟雷军打了一通电话,气场全开。
当时,许多米粉调侃这就是小米的“未来二号人物”。
然而,短剧播出不过两个月,这个“霸总”突然间被公司扫地出门。
剧情反转之快,堪比短剧。
王腾的履历也被网友一并扒出,他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小米人”。
2008年,他以668分的成绩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OPPO工作,一干就是7年。
那段时间,他在微博上多次内涵雷军,甚至在周鸿祎与雷军的“口水战”中,明确站队360。
2016年,29岁的王腾加入小米。
他后来的自嘲说:“当年没看懂小米。”
事实上,这正是小米快速扩张、急需人才的阶段。
王腾凭借既懂产品又懂市场的履历,很快进入红米产品团队,任产品总监。
此后几年,他一路上升: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总部渠道管理、红米市场部总经理……
2023年9月,王腾任红米品牌发言人、红米市场部总经理。
2024年2月,他升任红米品牌总经理。
2024年5月,小米发布相关人事任命,王腾将担任中国区市场部副总经理兼 Redmi 市场部总经理,分管电商市场部和零售市场部,向中国区市场部总经理许斐汇报;并继续兼任 Redmi 品牌总经理,向集团总裁卢伟冰汇报。
雷军曾评价他“兼具技术背景与营销天赋”,外界更将他视作小米未来的掌舵人。
从米黑到米将,再到雷军亲信,本是一路高升的男频爽文,可惜,故事最后,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反转。
王腾的问题,其实早有迹象。
他在社交媒体上一直相当活跃,常常提前透露新品信息,甚至不避讳在公开场合爆料。
雷军本人曾在直播中调侃过:“大家知道我们小米的保密制度非常严,除了我们腾总动不动泄密被罚款外,我的口碑还是不错的,你们就不要给我挖坑了。”
当时很多人以为是玩笑话,但如今看来,那就是“温和的警告”。
早在2022年,王腾就因泄露新品发布时间被判定为“二级泄密”,当时他还在微博上自嘲“这公司保密咋做的,人人皆知了是吗?”
而在更早前,他还曾在谈话中无意泄露小米库存问题,被网友调侃成“友商派来的卧底”。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对于普通员工,这些“嘴快”或许顶多换来一纸罚单。但对于身居要职的高管,这就是踩红线。
更何况,这一次通报中还有一条更严厉的指控——“存在利益冲突”。
这意味着,王腾的行为已触碰了企业合规底线,而不仅仅是“嘴快”的小毛病。
如此看来,小米对王腾的处理已经相当的体面,在这体面背后也折射出了小米的治理逻辑。
随着造车业务推进,小米的战略决策进入生死攸关的关键期。
任何泄密都有可能让竞争对手抢占先机,造成数以亿计的损失。
雷军曾说过:“小米的保密制度比法律还严。”
这次,职业道德委员会的通报,直接体现了小米的管理态度。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科技巨头普遍的做法。
华为有道德合规委员会,阿里有廉政部,腾讯有反舞弊调查组。
这些机构存在的意义,正是确保大公司在快速扩张时,仍然能保持基本的纪律与秩序。
从这个角度看,王腾的倒下并非偶然,而是制度建设必然的产物。
如果说小米的辞退是“制度执行”,那么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撤下资料,则更像是一种“割席”。
当天上午,华科大官网的校友资料页面还可以查到王腾的信息。到了下午,页面已悄然撤下。
这种切割,在今天的舆论环境下并不罕见。
校友的荣誉是学校的光环,校友的污点也可能迅速反噬学校声誉。
参考隔壁武汉大学,一个杨某媛,就彻底搅浑了水。
尤其在网络舆论高度放大的时代,华科大选择快速“下架”王腾,其实是一种风险规避。
但对王腾来说,这无疑是二次伤害,先被企业扫地出门,转眼又失去了母校的光环背书,可以算得上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了。
王腾到底做错了什么?
如果只看表面,答案很简单,那便是利益不再对等。
王腾的“嘴快”,一度被米粉视为接地气、敢说话。
但在企业视角,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最终被认定为破坏规则。
他的履历光鲜,从“米黑”逆袭“米将”,从分公司做到总经理,但在规则面前,功劳并不能抵消过错。
更致命的,是他可能在商业活动中触碰了“利益官司”。
在中国企业治理逐渐“法治化”的背景下,这类问题已经不可能被忽视。
换句话说,王腾做错的不只是“说漏嘴”,而是没有意识到:在制度面前,没有任何人例外。
对所有职场人而言,这就是警钟:不要高估自己在企业里的不可替代性。
在规则面前,每个人都可能被重新定义。
未来,王腾或许还能再出发,但那已不再是他和小米的故事了。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