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起因久坐引发血栓?医生提醒:长期久坐的人,要警惕这5点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现在每天坐电脑前都快10小时了,腿老觉得沉,还有点胀,这是不是坐太久了啊,会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她是客服部门的主管,每天早上九点坐下,晚上快八点才离开工位。

她没别的明显病,但最近走路时小腿有点紧绷,睡前也有点发麻。

这些现象她说不出哪里严重,但直觉上知道不正常。

坐得多,早就不是“难受”那么简单的事。

长时间静坐已经被列为全球主要慢病风险之一,但它真正的危险点在于血液循环障碍带来的连锁问题,最严重的一项就是深静脉血栓形成。

它不是个新鲜名词,但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把它当回事。

直到某天看到新闻说某人坐长途车或打游戏猝死,才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有这风险。

但这种怀疑常常来得太晚。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坐了多久”,而在于坐的时候血液是不是动起来了。

人的下肢静脉回流主要靠肌肉收缩推动,当坐着不动时,小腿肌肉完全不工作,血液滞留在深静脉中。

如果这个状态持续超过4小时,血流减缓,血液黏稠度上升,血栓就开始形成。

而一旦形成,最怕的不是腿肿胀,而是碎片脱落进入肺部,引发肺栓塞。

这种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抢救时间极短,死亡率极高。

很多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血栓,但统计数据彻底打脸。

2021年《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白皮书》显示,35~50岁人群中,因久坐诱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比例显著上升,尤其是办公室工作人员、IT工程师、司机等长期固定姿势职业人群。

他们并没有基础疾病,但长时间缺乏下肢活动,是最大的风险因子。

更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在周末进行高强度锻炼,以为能补回来,但这种突击运动方式反而容易导致血管内膜受损,使血栓风险增加。

判断血栓的早期信号并不简单。

最典型的不是疼痛,而是下肢单侧肿胀,尤其是小腿或大腿某一区域摸上去比另一条腿硬、紧、温度高。

有些人还会出现皮肤轻微发红或发紫,这些现象多半被误解为“久坐压的”或“天热循环不好”,直到发展到小腿剧烈疼痛,走路困难时才开始警觉。

而这个时候,血栓可能已经阻塞了主干静脉,风险骤增。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一开始以为血栓是“突发性”的,其实它是慢性累积的结果。

血管内皮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流减慢三个因素必须同时具备,才会诱发血栓。

而久坐正是同时满足这三项的“完美土壤”:一方面坐姿导致机械性压迫,损伤静脉内膜;另一方面缺乏运动导致血流速度减慢;

如果加上水喝得少、饮食高脂、天气炎热或房间干燥,血液黏稠度就升高,进一步推动血栓形成。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的是女性群体中的荷尔蒙相关血栓高发问题。

服用口服避孕药、处于孕期或更年期激素治疗的女性,其血液在生理上更容易进入高凝状态。

如果再加上长时间静坐,诱发血栓的概率成倍上升。

一项欧洲大样本研究中指出,服用含雌激素类避孕药超过六个月的女性,其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普通女性高出4.1倍。

如果这些人群日常又是久坐不动的职业类型,血栓风险更需要重点干预。

一些人尝试靠抖腿、踮脚、晃动脚腕来“促进循环”,这确实有帮助,但远远不够。

如果坐着的时间超过90分钟,必须起身活动,不管有没有不适。

身体对静态的耐受度没有想象中强,尤其是超过40岁以后,血管弹性下降,血流调节能力变差,哪怕坐得再舒服,血栓也可能正在悄悄形成。

那些“没感觉”的时候,往往才是血栓最容易生根的阶段。

很多人觉得健康问题应该慢慢来,血栓不是癌,怕什么。但一旦发生肺栓塞,就根本不是慢病的问题。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肺栓塞发作后的平均抢救时间窗口只有15分钟,而超过一半的病例是在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的前提下直接发生。

也就是说,如果你没在腿上发现异常,肺栓塞就可能直接是第一信号。

更讽刺的是,很多人坐着办公十几个小时,却以为下班后走两圈、周末爬个山就能抵消风险。

但研究早就表明,久坐带来的血栓风险,是独立风险因子,即使有规律运动,也不能完全中和。

墨尔本大学2018年的一项队列研究指出,每天静坐超过8小时的人,即便每天运动45分钟,静脉血栓发病率仍高于活动量大但久坐时间少的人群。

这意味着,关键不在于“动没动”,而在于“坐多久没动”。

有些人甚至靠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这种做法并不靠谱。

阿司匹林主要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动脉血栓有效,但对静脉血栓并非首选预防方案,而且长期服用会带来胃出血、肾功能下降等副作用。

真正需要药物预防的群体,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比如有明确血栓病史或遗传性高凝状态者。

大多数人预防血栓最有效的方式,仍然是规律活动+充足水分+控制体重。

身体不会立即抗议,但血液的反应比你以为的快得多。

只要超过两个小时没有站起,血液流速就开始下降,静脉内压逐渐升高。

如果此时身体还处在脱水状态,比如整天没好好喝水、环境又干燥,血液浓缩速度更快。

这种状态只需持续一天,静脉系统的应激反应就已经开始启动。

你以为是累,其实是血液流动被卡住了。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容易出现血栓问题,是否和体质有关?

血栓的发生机制中确实有体质因素,比如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先天性蛋白C/S缺乏、抗磷脂综合征等。

但这些属于少数情况,更多的问题是行为型诱发,尤其在年轻人中尤为突出。

现代生活方式让久坐成为常态,工作时间拉长、加班频繁、通勤时间延长,使得每天连续静坐时间大幅增加。

另外,饮食结构偏高脂高盐、水摄入不足、熬夜等都加速了高凝状态的形成。

同时,年轻人对自身状态警觉性低,不重视早期肿胀、麻木等信号,导致发现延迟。

再加上部分人有抽烟、过度饮酒等习惯,这些都会促发血管内皮损伤,使血栓更容易形成。

所以不是年轻人变脆弱了,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在主动向风险靠拢。

主动调整日常节奏,比检查体质更重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王瑞青,孔宪菲,张华,等.世界卫生组织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2021,16(04):390-39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0

标签:养生   血栓   起因   医生   血液   风险   静脉   状态   下肢   小腿   小时   时间   血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