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施压韩国交巨额“保护费”,韩国反击:千亿美元投资致危机


特朗普声称,韩国要先掏3500亿美元做“预付款”。

韩国总统立刻反击:这种做法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预付款”三个字,惹怒了谁

特朗普站在演讲台上,话说得很满,说韩国同意向美国支付3500亿美元,而且要提前交。

这句“预付款”,一出嘴,媒体瞬间炸锅。

白宫官方没进一步解释“预付款”的法律意义。投资计划还在谈,钱没到账,合同没签,突然说韩国答应了,资金要提前打。这话传到首尔,气氛变了。

韩国方面第一时间出面回应。总统直接接受采访,说法说得很清楚:

现在经济形势复杂,如果真要一次性掏出三千五百亿美元,而且没有安全保障,这样的安排跟二十多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没什么区别。

不仅总统发声,韩国国家安全顾问也表了态。

说得更直白,韩国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先行拿出这笔资金。

他强调,投资应该是有条件的,是按步骤推进的,不会一口气就把钱送出去。

这番回应没有遮遮掩掩。核心只有一句话:钱不能先给,风险太大。

特朗普的说法,把韩国政府推到风口浪尖。

一方面,如果默认了“预付款”说法,会在国内引发强烈质疑。

民众早就对外资流出、汇率波动心存担忧。

另一方面,如果公开否定,可能又引发美方不满,导致贸易谈判破裂。

韩国政府的选择是“先压回去”。公开表态,不接受一次性支付,不认“预付款”。

同时释放信号:协议还没谈妥,一切还要看保障机制。

市场听到这番话,反应也不小。韩元兑美元下跌幅度扩大,金融股普遍下挫。

投资者担心,如果协议压力过大,韩国可能面临资本外流甚至评级下调。外汇储备能不能扛得住,是个真问题。

韩国方面为了稳市场,随即强调正寻求和美方建立货币互换协议。

这种安排能缓解美元需求压力,也能对冲部分风险。

可这类互换通常需要美联储首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的。

事到如今,所谓“预付款”这三个字,已经不只是媒体词汇,更变成谈判中最敏感的雷点。

一旦落地,牵动的不仅是两国关系,还可能撬动整个亚太金融板块。

谁在推动投资,谁又怕引爆危机

韩国这笔三千五百亿美元的投资,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前期谈判阶段,双方就初步拟定由韩国对美大规模投资,美国则相应降低关税,维持贸易顺差。

特朗普把这笔投资说成“预付款”,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需要。

选战在即,他要拿出成果,说服选民。能拿到韩国资金支持,意味着其“重振制造业”口号有实绩。

至于钱怎么来,什么时间来,他并不在意细节。

韩国政府则面对完全不同的局势。

国内制造业外移已成现实,青年失业率高企,资本市场波动频繁,物价和利率之间存在长期矛盾。

此时若向国外大规模转移资金,财政部门首当其冲。

总统李在明的表态就精准抓住了问题核心。

他并没有否认韩国要投资,而是明确说,要在有保障的前提下投。

这个保障,就是货币互换机制、风险共担机制、收益分润机制。

他指出,若按美方目前提出的方式执行,不但无保障,反而会倒逼韩国主动暴露在金融风险之下。

三千五百亿这个数字,占韩国年度GDP的将近两成,是无法随意调动的规模。

韩国财政部门也在酝酿替代方案。提出通过贷款、担保、合资等方式,分期推进投资计划。

重点不在“钱给谁”,而在“投资谁”、投资后“谁负责管理”。

这一逻辑与特朗普口中的“预付款”有本质区别。

市场则在观望。韩元已经出现连续贬值,外汇管控压力陡增。

短期内若资本加速流出,韩国央行必须准备增发美元流动性,这会对其货币政策形成极大掣肘。

此时,韩国方面释放出与美方磋商货币互换协议的信号。

这并非简单交换货币,而是一种国家信用背书。

若美国不配合,投资计划的安全性就大打折扣。

韩国政界不少人对此深表担忧。有议员在国会质询,指责政府对美谈判过于软弱。

也有舆论认为,这是“以国家金融稳定为代价换取外交安抚”。

而特朗普阵营在媒体面前并不松口,继续强调投资会“提前到账”,并称日韩将成为美国经济复兴的“资金引擎”。

这套说法虽能博取掌声,却让谈判桌上的氛围变得更紧张。

目前,双方的主要分歧集中在两点:谁来决定投资内容,谁来承担风险。

韩国不愿成为无权无责的“提款机”,而特朗普则更看重结果与表态,不愿意纠缠技术细节。

一边是迫切想拿成果回家的政客,一边是背负金融系统稳定压力的政府。

这场博弈注定不会短暂。

一个想要控制权,一个想保底

从特朗普口中的“预付款”,可以看出美国在这场投资谈判中的重心,不在合作,而在主导。

背后隐藏着一个关键意图:投资项目由美方挑选,资金流向由美方控制,韩国只需要出钱。

韩国对此格外警惕。

从以往经验看,类似的贸易换投资协议中,如果控制权落在一方,另一方基本处于“被动出资”地位。

韩国财政部门公开表示,这笔三千五百亿美元不能全由美国主导。

必须有对等谈判权,要参与投资项目筛选,至少要拥有风险评估和管理建议权。

否则,韩国企业可能被迫进入高风险、低回报的项目池。

而且,如果投资失败,美方可能免责,韩方却要承担本金损失。

特朗普这边,则试图将“日韩投资”作为其政绩的一部分包装出去。

他此前也放话称,日本已经答应提供五千五百亿美元,而且这些资金会“提前到账”,但日本政府的表态与此不符。

日本官方并未承诺预付款形式,而是强调按阶段推进,依据项目计划灵活安排。

韩国看到日本的处理方式,更坚定了自己“不提前掏钱”的立场。

特朗普将日韩绑在一起说,是在制造“舆论压力”。

试图让韩国陷入“别人都答应了,你也该跟上”的节奏里。

韩国没上这个套。直接回应:日本有没有预付款是日本的事,韩国有自己的决策机制。

投资金额虽大,方式才是关键。

不仅要讲清钱从哪来,还得厘清谁负责用、怎么用、用到哪。

韩国经济界普遍支持政府强硬姿态,认为应设立专门的项目评估机构。

该机构由韩美双方共同监管,项目启动前要做盈利预测、风险模型、退出路径评估等技术性判断。

同时,韩国也提出设立缓冲条款。

一旦美方单方面更改投资用途或临时调整项目计划,韩方有权中止拨款。

这种思路背后是一个清晰逻辑:不拒绝合作,但必须参与主导。

特朗普虽强硬,但在实操层面,白宫经济顾问团队也明白,若彻底压制韩国,只会导致协议流产。

因此,美方也开始松动。

有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已在接触一种“项目触发制”的投资形式。

即:韩方承诺投资总额,但每一笔资金都要绑定特定项目,满足条件才能支付。

这种安排能降低一次性付款风险,也能为韩国争取更大灵活度。

但问题也来了——谁来界定“触发条件”?若双方认知不一,仍可能形成新的争议。

这场谈判,不只是钱的问题,而是控制权的问题。

协议如何走下去,成败系于一线

随着争议升温,韩美双方都在为寻找折中方案做准备。

韩国提出,可以先签署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用以锁定投资方向和大致金额。

不涉及具体支付时间和金额,不具法律强制力。

这样可以为美方提供政治层面“我拿到了承诺”的说法,也避免韩国一次性承担法律义务。

这个方式参考了日韩自由贸易协议签署前的路径。

当年日本也是先与美方签MOU,后期再逐步落实具体条款。

对特朗普来说,哪怕只是个谅解备忘录,也足以拿去向媒体宣称取得胜利。

对韩国来说,这种方式可以保留更多谈判空间。

在谅解备忘录基础上,再谈分期投资计划。

每一阶段设立执行门槛,项目计划、成本结构、参与企业名单、预期回报率一一列清。

甚至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由国际组织或亚投行参与,对投资内容进行信用评级。

另外一个关键,就是货币互换机制。

韩国明确表示,若没有货币互换协定,风险就无法对冲。

这并非虚张声势。

一旦三千多亿美元进入美国市场,韩元供应将明显下降,兑美元汇率承压。

资本市场也可能因此波动,利率调控空间被压缩。

货币互换,就是用美联储的信用,帮助韩国维稳汇率。

这种安排虽难谈,但并非无解。

若美方愿意配合,这份协议的风险可控。

若不愿意,那就需要韩国对所有投资计划建立“缓冲箱”。

一旦市场波动加剧,立即暂停付款,用时间换空间。

整个协议如何走下去,关键在于:特朗普阵营愿不愿意放弃“全款优先”的主张,韩国政府愿不愿意承受“协商拖延”的政治风险。

目前来看,谈判有进展,但仍未落地。

韩国在积极为自己争取安全保障,也在试图将投资定义为“互利”而非“代价”。

这场较量,没有胜者,只有止损者。

若走得过快,韩国会被金融市场吞噬;

若走得太慢,美国会选择另起炉灶。

唯一的平衡点,只能在“项目—节奏—安全”三者之间找到精准落点。

现在,时间还在,但窗口在收缩。


参考信息

韩国总统:美方投资要求或引发韩国经济陷入危机 · 新华网 · 2025‑09‑22

韩媒:韩美贸易谈判陷入“拉锯战” · 新华社 · 2025‑09‑17

特朗普称不介意就美韩贸易协议进行重新谈判 · 央视网 · 2025‑08‑26

韩国摆手:美国要的3500亿,我们真“搞不定” · 新浪财经 / 观察者网 · 2025‑09‑2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财经   韩国   保护费   巨额   危机   美元   预付款   美方   协议   美国   日本   风险   项目   资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