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吐槽炸出真相:“绝无预制菜”竟是料理包?

“西贝预制菜还卖那么贵。”一句吐槽,罗永浩把压抑许久的消费者情绪瞬间点燃——大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无法接受花现炒的钱,吃预热的包,还被蒙在鼓里。

随着预制菜在全国餐饮体系里的渗透越来越深,许多商家高举“绝无预制菜”的大旗,实则背地里用上了成品包、酱料包、料理包。而这场由一条微博引发的风波,不只是“吐槽”,更是一次关于消费者知情权、商家诚信与行业规范的深度拷问。

现场走访:明厨亮灶成摆设,“锅气”越来越稀缺

9月初,记者实地走访成都春熙路商圈的美食广场,探访“绝无预制菜”门店的真实操作。表面上看,不少商家主动采用了明厨亮灶,透明玻璃后厨“看似”在现炒。但往里一看,不少“厨房”只有微波炉和加热设备,全靠料理包撑场。


在某连锁中式餐饮品牌门口,可看到厨师在厨房掂锅炒菜,炒制过后,将菜品倒入大盘中,再由服务员端到餐台供食客自助选用。而在另一家日料门店,操作台上连锅都没有,员工直接用微波炉加热料理包,装盘即出。

上班族小君说得直白:“我不介意是不是预制的,但你得让我知道。说是现炒,结果连锅都没见过,这就是欺骗。”

消费者怒怼:“拒绝预制菜”全是包,商家套路太深

社交平台和投诉平台上,类似案例比比皆是:门店宣传“现炒无预制”,实际上操作全靠料理包+微波炉。“厨房没火、没锅、没厨师,只有冰箱和微波炉。”一位外卖骑手在黑猫投诉平台吐槽,“我亲眼看到商家把冷冻料理包倒进饭盒,加热完就打包,连炒一下都没有。”

网友指名道姓曝光某湘菜品牌,店里张贴“绝无预制菜”,但实际操作全靠总公司配发的成品包。记者以加盟商身份拨打该品牌加盟热线,工作人员坦言:“70%的菜是总部配送的料理包,30%是成品包加热。”所谓“拒绝预制菜”,只是营销口号。

“湖北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云南某牛肉饭’,虽主打‘拒绝预制菜’,实际操作中,公司会提供酱料包、成品配菜及生料牛肉和鸡肉 —— 生肉需现场烫熟,配菜、酱料简单加热即可”。一句话总结:不预制,不好赚。

行业内幕:锅气≠现炒,连“现炒”都成了表演

成都餐饮人士陈先生指出,消费者以为的“锅气”,在当下的快餐模式中,已经不再意味着现炒。“很多餐厅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锅气的执念,会在预制菜加热后再走个‘掂锅’流程,撒点葱花、淋点油,让你以为是刚炒的。”

“根据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通知》,预制菜需经工业化预加工且需加热 / 熟制后食用,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半成品不纳入预制菜范畴,但需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法律上的预制菜,与从中央厨房预调制作、加工好产品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这才是争议的焦点”。

“这种模糊概念,正是商家钻空子的空间。”陈先生说,“外卖平台、门店宣传都在打擦边球,消费者根本无从分辨。”

法律边界:未明示预制使用,商家或涉嫌虚假宣传

四川一上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小明认为,商家若使用预制菜却未明示,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了解其购买商品的真实情况;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明确禁止对商品性能、质量等进行虚假或误导性宣传。

“如果商家宣传现做、拒绝预制,而实际使用预制产品,那就是虚假宣传,属于违法行为。”林律师指出,虽然目前还没有强制要求商家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但未来相关标准和监管一定会趋严。

写在最后:你可以用预制菜,但别让消费者被“预制”了信任

罗永浩的吐槽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击中了餐饮行业最核心的问题——消费者的信任感正在被蚕食

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预制菜,很多人为了速度和性价比,也愿意妥协。但前提是:你得告诉我真相。

当“绝无预制菜”只是营销话术,当“现炒锅气”只是加热演出,当消费者花了“现做”的钱,却吃着“批量加热”的饭,这种信任一旦崩塌,就是整个行业成本最高的代价。

现炒与预制之间,不只是烹饪方式的选择,更是商家是否尊重消费者的分水岭。

别拿“预制”的手段,做“现炒”的承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6

标签:美食   料理   真相   罗永浩   消费者   商家   微波炉   酱料   厨房   成品   虚假   知情权   成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