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55岁的王阿姨坐在镜子前,犹豫着是不是该再给自己补一补发色。她后天要参加朋友聚会:“白发这么明显,还是染一染更有精神。”可是,旁边的女儿劝她:“妈,网上都说染发可能致癌,您还是慎重点。”这句话让阿姨陷入沉思:染发真的会致癌吗?还是只是无中生有的恐慌?其实,不只是王阿姨,越来越多中老年人和年轻爱美群体,都在纠结着这个问题。近日,英国一项横跨36年、追踪12万人的超级研究,给出了全新的答案,有些结论,恐怕真要颠覆你的原先认知。那么,染发究竟安不安全?长期染发,身体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那些你忽略的健康细节,今天一次说清楚。
你一定想知道——白发染不染,真的可能影响人生健康吗?又有哪些做法能把风险降到最低?下面,就是权威和数据带来的科学解读。
染发,真的那么危险吗?36年、12万人大调查揭真相
染发致癌的说法由来已久,医院门诊也常有患者忧心忡忡地咨询:“医生,是不是常染发就一定容易得癌?”最新刊登于《英国医学期刊(BMJ)》的研究,挑选了121700名30~55岁的美国女性护士,随访时间长达36年,准确记录了她们使用永久性染发剂的使用频率、首次染发年龄与用量,每两年定期更新跟踪。这么大规模、横跨几十年的数据让结论充满分量。
结果到底如何?研究显示,染发与癌症的关系“没有一刀切”,但确实发现部分癌症的风险上升:
皮肤基底细胞癌风险:长期使用永久染发剂的,尤其发色较浅的人群,患这种皮肤癌的风险比不染发的高出6%。
乳腺癌与卵巢癌风险:染发次数每增加50次,乳腺癌风险增加1~2%,卵巢癌风险比不染发者增高了21%。
淋巴瘤(尤其霍奇金淋巴瘤):发色较深(黑发、棕发)女性使用永久性染发剂后,霍奇金淋巴瘤风险上升289%!浅发色女性未显示明显升高。
但对结直肠癌、肝癌、脑肿瘤等恶性肿瘤,并无统计学上显著联系。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染发行为划分好“风险边界”。研究还提示,即使风险升幅,绝大部分染发者并不会“一用就生癌”,但染发剂中的某些成分,有增强相关癌症风险的潜力。
那么,为什么染发剂会产生这些令人警觉的问题?关键在于绝大多数永久性染发剂内含的对苯二胺(PPD)、过氧化氢等成分,一旦直接接触头皮、反复高频使用,有机会进入血液循环,成为潜在风险因子。
染发后,身体会发生什么?三大变化你需要知道
频繁染发的人,除了担心致癌,身体还会有哪些变化?哪些状况正悄悄发生?数据和医生经验给出了答案:
首先,皮肤敏感和过敏概率显著升高。染发剂的主要成分对苯二胺及其衍生物,属于强致敏物,容易引发接触性皮炎、头皮红斑瘙痒、甚至全身过敏反应。近期一项国内皮肤科门诊统计,染发相关皮肤不适占染发人群14.3%。
其次,反复刺激可能导致头皮和毛囊损伤,进而伴随脱发或头发质量变差。医学观察显示,长年累月染发的人,头发断裂率、枯黄率较同龄未染发组高出约11%。
再者,染发剂对呼吸道及免疫系统也有影响。部分人群反复接触染发剂后,会出现喉咙干涩、过敏性咳嗽,甚至诱发喘息或哮喘。尤其针对过敏体质、皮肤基础疾病患者,更容易雪上加霜。
对于某些女性来讲,频繁染发还与乳腺、卵巢等激素相关肿瘤有相关性。研究特别指出,使用永久性染发剂每增加50次,相关风险增加1~2%。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心理依赖。持续染发的人往往对自身外貌产生较高焦虑,形成“染发焦虑症”,甚至出现自信心波动,这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一个缩影。
如何安全染发?医生权威建议,记住5个细节
面对“美丽”与“健康”的权衡,聪明的你该怎么做?医生和专家总结了实用、能操作的推荐方案:
首选半持久性或临时性染发剂,尽量避免永久性强氧化的产品。临时性染发剂残留风险低很多,对苯二胺浓度更小。
选择正规大品牌、取得国家检测认证的染发剂。切忌在三无小作坊、低价路边摊购买,安全性难以保障。
染前3天不洗头,利用分泌油脂减少对头皮刺激。操作时让理发师回避发根或头皮,至少0.5厘米处起染,降低化学物质直接接触面积。
合理控制染发频率。专家建议,一年最好别超过3次。孕妇、哺乳期、备孕女性、儿童和免疫低下、皮肤病患者应避免染发。
染发之后,关注皮肤确有不适时应及时就医。若出现红肿、瘙痒、脱皮等现象,切勿自行处理,及时寻求专业皮肤科医生帮助。
切记,染发只是美化的补充,健康永远最重要。美丽需建立在安全之上,别让短暂的外表改变,影响了长远的生命质量。
染发致癌这件事,现有医学证据只能说“风险增加而非绝对致癌”,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目前并未将染发剂定为一类明确致癌物,而归为“3级——尚无足够证据证明”。和所有生活习惯一样,关键在于——控制频率、选择正规产品、科学操作,最大程度规避风险。
保持理性选择、科学染发,才能既美丽又健康。愿每位选择染发的朋友,都能“美得放心、活得健康”!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人体健康与慢性病预防手册》 3.《染发剂的化学成分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4.《2023年中国居民美发行业健康监测报告》 5.《英国医学期刊(BMJ)》2022年“染发剂与癌症风险36年大数据随访分析”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