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萧哓
出品丨牛刀商业评论
黎辉救了瑞幸的命。
152.87亿元营收、50.2%同比增长、2.9万家门店,2025年三季度财报的三组核心数据,正式宣告瑞幸咖啡与2020年财务造假的至暗时刻彻底切割。

但这场翻盘的关键,并非外界揣测的“爆款奇迹”或“资本输血”,瑞幸董事长黎辉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专访中称:“真正的胜负手来自整个系统体系的能力,它不能有短板”。
作为手握耶鲁MBA光环、历经摩根士丹利与华平投资历练的投资人,黎辉用20多年的产业洞察力,将瑞幸从“家族式失控”的泥潭中拉出,重新锻造为具备现代企业内核的“现制饮品巨头”。
这场救赎的价值,不仅在于挽救了一家企业,更在于为中国消费行业提供了“危机破局”的经典范式
当企业陷入绝境时,“关键先生”的决策力与系统思维,远比短期流量或爆款更能决定生死。
2020年瑞幸爆雷时,多数资本选择“用脚投票”,唯有黎辉掌舵的大钲资本选择逆向而行。
彼时,大钲已是瑞幸最大外部投资者,但面对退市风险与高达数十亿元的潜在赔偿,继续加注意味着巨大风险。
黎辉的判断却跳出了短期财务视角:他看到的不是“造假企业”的烂摊子,而是中国咖啡市场“长坡厚雪”的潜力,以及瑞幸数字化运营模式的底层价值。
2021年至2022年,大钲资本两次增资,不仅帮助瑞幸完成债务重组,更以控股股东身份稳定了股权结构,这是黎辉救赎瑞幸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中国企业的危机中,“股权动荡”往往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黎辉通过资本注入实现的“控股权稳定”,为后续治理重构与业务调整赢得了时间窗口。
他曾坦言,大钲的模式是“产业投资”而非“财务投机”,这意味着他要的不是短期套利,而是“把瑞幸打造成基业长青的品牌”。这种长期主义视角,让他在行业恐慌中守住了瑞幸的“基本盘”,避免了企业因股权争夺而分崩离析。
更重要的是,黎辉没有选择“空降管理层”,而是尊重瑞幸原有的运营团队,仅通过董事会层面进行战略指引。
这种“不越界”的治理方式,既保留了团队的执行力,又通过现代公司治理机制规避了“一人独大”的风险,这与2020年前瑞幸“家族式治理”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续的系统改造奠定了制度基础。
黎辉深知,瑞幸的根本问题不是“财务造假”,而是“治理失控”。
2020年前的瑞幸,本质是“创始人主导的家族式企业”,缺乏规范的决策机制与利益分配体系,这才导致造假行为的发生。
因此,他救赎瑞幸的核心动作,是对企业治理进行“刮骨疗毒”式的重构。
第一步是“拆墙”: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孤岛与利益壁垒。黎辉推动瑞幸重塑数据底层架构,将业务、财务、供应链数据全部打通,让“全公司用一套数字说话”。
这看似是技术动作,实则是组织变革在传统企业中,“数据壁垒”往往对应着“权力壁垒”,而黎辉通过数字化手段倒逼组织协同,本质是削弱“个人权威”,强化“系统权威”。

正如他在专访中所说:“数字化是手段,高效的组织协同能力是1,数字化是后面那无数个0”。这种认知,让瑞幸摆脱了“依赖创始人决策”的困境,转向“依赖系统决策”的健康模式。
第二步是“分权”:建立“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各司其职的治理体系。
黎辉虽为控股股东,但始终站在董事会层面进行指引,不干预日常运营。
他推动瑞幸拿出11%的股份作为股权激励池,覆盖从高管到基层的核心员工,彻底改变了“少数人获益”的利益格局。
这种“利益共享”机制,不仅留住了核心人才,更让团队从“为创始人打工”转变为“为企业长期价值奋斗”,2021年瑞幸实现运营层面盈亏平衡,2023年超越星巴克,背后正是这种治理重构带来的组织活力。
第三步是“接地气”:董事会“抵近前线”的决策方式。
黎辉在2023年花两三个月走访十几家分公司,这种“听见炮声”的调研方式,打破了传统董事会“纸上谈兵”的弊端。
他要求管理层“既要关注眼前财报,更要关心企业长远地位”,这种战略指引让瑞幸在2023年市场竞争加剧时,果断放弃短期高利润率,选择“以价换量”抢占市场份额,这一决策虽短期影响利润,却让瑞幸在2025年成为行业龙头,印证了黎辉“长期主义决策”的正确性。
如果说治理重构是“搭骨架”,那么系统赋能就是“填血肉”。
黎辉拯救瑞幸的关键,在于他没有陷入“找爆款、搞促销”的短期思维,而是聚焦“系统能力”的打造,这也是瑞幸能从“亏损泥潭”走向“盈利增长”的核心逻辑。
在业务层面,黎辉推动瑞幸做了两件“反直觉”的事:
一是关停2/3的门店,二是放弃“低价促销”的老路。2020年瑞幸有4000多家门店,但多数是“为了速度而开的错店”,黎辉果断关停低效门店,重新梳理选址逻辑,让门店从“数量优先”转向“效率优先”。
同时,他推动研发团队从“低价引流”转向“利润导向”,通过生椰拿铁、轻乳茶等新品实现“单品盈利”,彻底扭转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
2019年瑞幸营收不足30亿元却亏损30多亿元,而2025年三季度营业利润率达11.6%,这种反差的背后,是黎辉对“单位经济模型”的重构,他要的不是“规模噱头”,而是“每一杯咖啡都能赚钱”的健康模式。

在供应链层面,黎辉展现出“产业投资人”的深度布局能力。他深知,现制饮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效率,因此推动瑞幸投入巨资升级供应链:
从在印尼“拿岛种椰子”保障原料供应,到培育国内咖啡机厂家降低设备成本,再到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2.9万家门店物料实时监控”。
这种供应链的“重投入”,看似增加了短期成本,却构筑了长期壁垒,如今瑞幸消耗的椰子占中国餐饮toB商用业务的70%,这种供应链话语权,让它在“9块9一杯”的低价竞争中仍能保持盈利,而这正是黎辉“系统思维”的体现:短期利润可以让渡,但供应链的“护城河”必须守住。
在组织层面,黎辉打造了“大前台、小中台”的高效架构。瑞幸总部仅2000多人,却支撑着2.9万家门店与近30万前端员工,核心在于数字化系统的赋能:
从“智能排班”提升人力效率,到“实时数据监控”优化门店运营,再到“动态补贴”精准匹配市场需求。
这种架构既保留了创业公司的敏捷性,又具备大企业的规模化能力,让瑞幸在2025年“外卖大战”中快速响应市场,半年新增7000家门店。

而这一切,都源于黎辉对“组织效率”的深刻理解:在快消行业,“系统能力”比“人数规模”更能决定增长速度。
作为商业观察者,我们还要清醒的看到,黎辉虽成功拯救了瑞幸,但这并不意味着挑战的终结。
要知道,随着瑞幸规模扩大,系统的复杂性也在增加:
2.9万家门店的实时数据监控、近30万员工的数字化管理、全球化供应链的协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如何让系统能力跟上规模增长,避免“大企业病”,将是黎辉需要长期应对的课题。
黎辉与瑞幸的这场绝地反击战,堪称商业救赎的经典范本。
当资本的雷霆手段与系统化的治理智慧碰撞,不仅让瑞幸免于退市的命运,更打破了“爆款神话”的路径依赖。
这场博弈揭示:在瞬息万变的中国消费市场,昙花一现的流量狂欢易见,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系统却凤毛麟角。
企业遭遇至暗时刻,短期的营销刺激与价格战只能暂缓危机,唯有以规范治理为基石、以高效系统为引擎、以战略定力为罗盘,方能穿越至暗时刻,实现涅槃重生。
如今的瑞幸,已然蜕变成为咖啡赛道的领航者,而黎辉的角色也完成了从“危机破冰者”到“价值深耕者”的进阶。
面对规模扩张的天花板与海外市场的未知挑战,他能否带领瑞幸跨越重重关卡,跻身全球主流咖啡品牌之列,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但可以肯定的是,黎辉用实际行动为中国消费行业留下深刻启示:
商业竞争的终极决胜之道,不在于投机取巧的奇谋,而在于心无旁骛的专注深耕,以及构筑起无懈可击的商业系统,这或许正是这场救赎之战最珍贵的价值遗产。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