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木马警告弹窗,直接把一位Linux开发者骂到删库跑路。
凌晨三点,zynequ像往常一样打开Codeberg,准备看看有没有人给Kapitano提新功能。
结果最顶上的issue标题写着:这个软件在散毒。
发帖人LoucheBear贴出截图,clamscan扫出24条win.exploit记录,全部指向Kapitano的Flatpak包。
评论区瞬间被“别下”“删库”刷屏。
zynequ回帖解释:Kapitano只是给ClamAV套了层图形壳,病毒库和引擎都来自ClamAV,误报该去找上游。
他还把调用clamscan的代码链接贴出来,证明自己没动手脚。
LoucheBear不买账,连续开了三个issue,最后一版标题直接改成“开发者是恶意行为者”。
zynequ把仓库设为只读后,LoucheBear留言:已卸载,让它安息。
两天后,zynequ宣布停更。
仓库挂出公告:项目纯属业余,没拿过一分钱,被指着鼻子骂实在撑不下去。
代码按The Unlicense放出,Flathub下架,账号几个月后注销。
Kapitano的遭遇不是孤例。
2023年,开源邮件客户端Thunderbird也被人贴大字报,说安装包携带挖矿木马,最后证实是杀毒软件把数字签名误认成矿工程序。
更早的2018年,GIMP官方站被黑,下载链接替换成带后门的版本,用户把怒火撒在维护者身上,逼得核心开发者连发六条推特解释。
误报在Linux圈很常见。
ClamAV的病毒库由社区维护,为了宁可错杀也不放过,常把正常的压缩脚本、老旧驱动标成恶意。
Windows Defender在Linux子系统里更夸张,一次更新把/usr/bin整个目录报成勒索软件。
开发者面对误报,通常只能两手一摊:上游引擎不归我管,解释没人听。
用户看到的是弹窗,不是代码。
有人建议直接拉黑喷子。
现实是,GitHub、Codeberg没有一键封禁,重复开issue的成本极低,维护者却得一条条读、一条条回。
精力被拖光,热情也就散了。
ClamAV前社区经理在Hacker News跟帖:当年只要有人吵,我就送测试样本、写FAQ、拉群直播,把误会当场拆穿。
现在人手不够,没人干这活。
免费软件最缺的不是代码,是客服。
大公司有PR团队,个人开发者只有键盘和耐心。
耐心用完,项目就死。
zynequ最后把代码留在网上,谁想接手都能直接fork。
问题是,下一个接手的人,同样要面对随时扑来的误报和谩骂。
想避免下一场删库,最简单的办法是:下次看到误报,先读README,再决定要不要骂。
开发者也是人,不是弹窗后面的机器。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