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时常下雨,天气预报说今日还有中雨,我却依旧按约与同事驱车前往辽阳清宁寺。天色初明,云层覆压天际。一路上,雨意悬而未落,风自田野尽头吹来,带着潮湿的泥土气息。
清宁寺坐落于辽阳灯塔市朝官寺村,在导航指引下,用时一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这座藏在村子里的寺院。
据史料记载,此寺原名“朝官寺”,因许多朝拜者在此求得官位而得名。至清代,高僧闲云禅师云游至此,见古木参天,曲径通幽,登顶远眺时见丘峦染翠、田园如画,不禁感叹:“尘间凡境多喧躁,佛寺清净得安宁。”遂结庐于此,更名为“清宁寺”。
在徐徐微风中走向山门。或许是天气缘故,寺前空地上车辆稀疏,更添几分幽寂。就在我一只脚跨过山门门槛,另一只尚在门外时,忽然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割裂感——门内是梵钟寂静的世界,门外是风雨喧嚣的人间。一道木槛,竟分隔出两个世界。不由驻足片刻,心中蓦然升起一念:人生进退,何尝不在这门槛的一跨一转之间?
进入寺内,发现整座寺院规模不大,却极为洁净素雅,青石板路被雨水冲洗得发亮。建筑兼具唐风的雄浑与江南园林的精巧,飞檐翘角在微风拂过时显得格外空灵。这样的建筑风格在东北地区颇为罕见,也正是清宁寺近来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原因。不过今日这密云不雨的寺院,褪去了人潮喧闹,反而回归了它本该有的静谧气质。
大殿门口上悬“灵山一会”匾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侍立两侧,韦陀、伽蓝二菩萨护法左右。殿中没有多余装饰,唯有香烛淡淡燃烧,佛前的莲花灯在昏暗中洒下一片温光。静望佛像,忽然觉得,佛低垂的眉眼仿佛早已看尽人间风雨,却依然慈悲含笑。
大殿旁是药师殿,其中的琉璃药师佛像是东北最大同类造像,晶莹剔透的琉璃在殿内微光中流转着青碧色的光晕,宛如一泓静水。殿内设有抄经处,我们各请了一纸《心经》,在室外的微风陪伴下一笔一画书写。平日敲惯键盘的手指,重新握笔竟有些微颤。墨迹在纸上慢慢晕开,心也随着一笔一划渐渐沉静。原来,专注地做一件简单的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凉风习习中我们转到五观堂用餐。一碗热气腾腾的观音面,清汤素净,却鲜美异常。吃完面,依照寺规自己动手洗碗,清水冲刷碗筷的感觉,莫名让人心生敬畏——一饮一啄,皆当珍惜。
行至廊下,发现两侧院墙上建有长长的露台,上面摆放着蒲团。择一处坐下,远眺寺外风景。阵阵风吹过,田野绿得更加深邃,庄稼在风中起伏如波,远山隐在云雾中,宛如一幅水墨长卷。忽然理解闲云禅师当年为何选择在此驻锡——这方天地,确实有一种让人心安的力量。
清宁寺历经沧桑,民国时香火鼎盛,四月十八庙会时远近善信云集;五十年代佛像被毁,寺院改为小学;六十年代连殿宇都被拆除。唯有明代烽火台、一百三十年老槐树和一口龙王井,默默见证着时光流转。如今的寺院虽是重建,但那份超然物外的气质,却穿越时空得以存续。
我们漫步寺内,行至放生池边。池内水车轻转,俯身下望,池水幽暗,映出一天云雾和自已模糊的面容。忽然想起寺门前那口被毁的大钟,昔日每逢初一、十五,钟声悠远,召唤信众前来焚香礼佛。钟虽不在,但那份召唤似乎仍在风中低回。
离去时,风犹未歇,跨出山门的那一刻,喧闹声迎面而来。回望寺内,飞檐依然静默地挑向天空,仿佛什么也没发生,又仿佛一切都已发生。
王勃诗云: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人生处处是门槛,进与退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而真正的宁静,不在于身在何处,而在于心如何安放。
寺曰清宁,心清方能安宁。归途中,天际云开处,有一线光正轻轻落下。
更新时间:2025-08-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