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制裁还是来了,特朗普要挟如愿了?他想要的中方坚决不给

9月,全球能源贸易格局突变。欧盟高调公布第19轮对俄制裁,12家中国企业赫然在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能源跨境流量同比增长4.6%,但欧盟对华贸易额却首次出现负增长。制裁名单一出,美欧关系、全球能源链、地缘博弈全部被点燃。谁能想到,一纸名单搅动了三大洲经济神经?

新一轮制裁名单背后的博弈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9月19日公开提出针对俄罗斯的新一轮制裁方案。欧盟官方文件显示,本轮制裁的重点已不再局限俄企,而是首次大规模锁定第三国,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能源相关企业。名单中,12家中国实体、数家印度炼油和石油贸易公司赫然在列。这一决定,直接切断相关中企与欧盟的商业合作通道,两家中国石化巨头更被明令禁止与欧盟公司进行原油、天然气相关贸易。

外媒爆料,欧盟此举不仅是对俄罗斯的经济围堵,背后还有更深的考量。美国国务院9月中旬发布的对华政策评估显示,拜登政府与特朗普阵营在对华战略上达成“阶段共识”:能源、科技、金融三线同步施压。美方多次向欧盟施压,要求其“同步行动”,甚至近期直接提出对华加征100%关税。在多轮闭门磋商后,欧盟最终未将“加税”写入本轮制裁,但已经在能源、金融领域给足了美国面子。

值得关注的是,这份针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名单尚处于提案阶段,是否正式生效还需欧盟27国投票表决。从当前欧盟内部动态来看,德国、法国等国虽有疑虑,但大概率不会阻拦。路透社援引欧盟外交官评论称,欧盟对华制裁的决心“前所未有”,但也承认部分成员国担忧自身出口和产业链安全。

中俄通道与欧盟“断链焦虑”

本轮制裁的最大看点,不只是欧盟向中印“动手”,更在于全球能源流向的微妙变化。2025年初至今,俄罗斯原油出口保持高位,亚洲市场占比持续攀升。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中俄原油管道一线、二线全年运行稳定,保障了中国石油进口的“主动权”。欧盟的制裁对象虽然涵盖中印企业,但对中俄原油管道运输几乎无法构成实质性障碍。

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欧盟意图通过制裁切断中俄石油贸易的“资金血脉”,但现实中,中俄能源合作早已不再依赖西方金融与物流体系。更何况,2025年上半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原油同比增长18.4%,创历史新高。即便欧盟“封锁”海运、制裁贸易企业,中俄管道和本币结算模式依然畅通无阻。

这场制裁风暴还波及到全球加密货币平台。冯德莱恩在声明中明确要求,禁止相关加密货币交易,为制裁俄罗斯资金流转设下“防火墙”。但业内调查显示,主流加密平台已在2024年底前大幅收紧对俄服务,欧盟此举更像是“补刀”,实际效果有限。

特朗普“遥控指令”

美国对欧盟的影响力在本轮制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自8月中旬美俄总统会晤后,特朗普阵营对俄乌问题的失控愈发不满,随即将矛头对准中国。特朗普多次在公开场合要求欧盟“对华加码”,不仅要制裁能源企业,还主张对华商品加征100%关税。

9月19日,特朗普接受福克斯新闻专访时再次重申: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能源资金来源,“只要欧盟对华施压,俄乌冲突就能结束”。这种逻辑在欧盟并未完全买账。欧盟虽然对中企下手,但并未如特朗普所愿把“加税”纳入本轮制裁。美国国务院“外事不决怪中方,内事不绝怪拜登”的调侃,在欧洲政策圈广为流传。

华盛顿智库兰德公司最新报告指出,欧洲对美国出口依赖度在过去十年内大幅提升,成为欧盟在谈判桌上的“软肋”。此次制裁议题中,德国、法国等国曾试图用“出口依赖”作为筹码争取美方让步,但最终未能阻挡华盛顿对布鲁塞尔的施压。

中方反制与全球贸易新格局

中方的反应可谓异常坚决。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坚决反对任何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2023-2024年,欧盟曾将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对俄制裁名单,中方随即将两家欧盟银行纳入反制清单,禁止境内所有组织和个人与其合作。实际行动表明,中国对于单边打压绝不妥协。

本轮制裁风暴下,中国企业迅速调整国际采购策略。2025年美国大豆丰收季,中方采购订单却为零。美国大豆协会权威数据:2024年中国从美进口大豆总额132亿美元,而到9月美国农户苦等却“颗粒无收”。中方将采购重心转向巴西、阿根廷,有效规避了美方贸易风险。

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下,稀土出口同样成为中美博弈的前沿阵地。中美多轮马德里谈判,双方在稀土放开、制裁撤销等核心利益上始终未能达成一致。美国国会议员穆莱纳尔甚至提出限制中企飞机降落、冻结波音售后、限制海外产业投资等极端建议,凸显其对中方“软肋”的误判。

在能源、农产品、稀土等领域的复杂拉锯中,全球大宗商品流向悄然生变。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2025年1-8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3%,亚洲新兴市场进口占比提升,欧美市场则因多重制裁面临供应链紧张。国际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强烈,能源、农产品、矿产板块波动加剧。

欧盟内部的“制裁焦虑”与政策分化

欧盟制裁提案公布后,内部分歧浮出水面。德国制造业联合会公开警告,对华制裁将直接冲击本国出口与供应链安全。法国媒体分析,欧盟对美国出口依赖已成谈判死结,但布鲁塞尔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充分利用这一筹码。南欧多国则担忧,过度制裁将削弱本地企业全球竞争力。

德国制造业

尽管如此,欧盟27国表决极有可能通过新一轮制裁。欧洲议会能源委员会的最新民调显示,近六成受访者支持对俄加码制裁,但超过半数对中企“连带受罚”表示担忧。英国金融时报引用欧盟内部消息称,部分成员国正在寻求“豁免条款”,以保护自身关键产业不受冲击。

制裁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较量,更是欧盟对自身战略自主性的再一次考验。布鲁塞尔在美国压力下被迫让步,却也试图在执行层面保留一定“自主裁量权”,以免完全沦为美国的“遥控器”。

三方博弈下的全球新平衡

制裁名单的尘埃尚未落定,全球产业格局早已悄然生变。欧盟、美国、中国三方围绕能源贸易、农产品、稀土与高端制造的多维较量,正深刻重塑全球供应链。美国想要的“大豆订单”迟迟未见,中国对华制裁的“让步”却始终有限。欧盟在压力与利益之间不断权衡,全球市场则在制裁与反制中步步求变。

权威报告显示,2025年下半年全球贸易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亚洲新兴市场成为最大赢家。欧盟对华制裁的“靴子”虽已落地,但特朗普真正想要的“中国让步”,中方依旧坚决不给。下一个风暴眼,会在哪里?观察世界,留心每一个风向。

参考资料:欧盟委员会通过第19轮对俄制裁措施草案

2025-09-19 18:35·央视新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财经   中方   欧盟   能源   美国   全球   中国   俄罗斯   布鲁塞尔   贸易   名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