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了近 20 年的 “西伯利亚力量 2 号” 天然气管道,现在才算到了真刀真枪的时候。虽说中俄蒙三国 9 月 2 号签了备忘录,但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 “君子协定”,没法律约束力。
真正卡脖子的价格问题,还是没谈拢。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上把话挑明了,供气价得跟着市场走。可中俄两边的报价差距悬殊,谈判一度陷入僵局。
中俄能源合作有多复杂,看看这条管道就明白了。早在2006年,两国就签了初步协议,计划分东、西两线向中国供气。东线“西伯利亚力量1号”确实争气,2019年就顺利通气,到了2024年12月,更是直接来了个全线贯通,现在每年380亿立方米的输气量目标近在眼前。但西线的 “2 号” 呢?一拖再拖,路线怎么走、气价怎么定,谈了这么多年,依然悬而未决。
直到9月2日签订备忘录,算是给项目打了针强心剂。管道计划从俄罗斯亚马尔半岛出发,穿蒙古到中国北方,年输气量 500 亿立方米,合同期 30 年,总投资大概 250 亿美元。看上去挺唬人?可懂行的都清楚,备忘录不等于购销合同,不具备法律效力——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开始。
价格,就是这场博弈的核心战场。
按现在的市场行情,中方把价格压到了每千立方米 120-130 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 0.85-0.90 元每立方米;而俄方要价高达265-285美元,合每立方米1.86-2元。两边差了一倍还多,这可是百亿级别的大生意,谁都不敢轻易让步。
俄方觉得自己已经挺够意思了,这个报价比他们给匈牙利、斯洛伐克等欧洲国家的还低,算是给中国“友情价”。但中方不这么看,道理很实在:按俄方这价,进口成本太高,还不如从别的地方买划算。
关键是,俄气公司现在手里也不宽裕,截至今年6月,他们账上趴着的现金满打满算就5373亿卢布,折合美元约55亿。而“西伯利亚力量2号”光总投资就要250亿美元——自有资金连四分之一都不到。要是硬着头皮上马,说不定连股东股息都发不出来,股价怕是扛不住。
还有个头疼的事:建设资金怎么分摊?中国到现在没松口,说要投资蒙古境内的管道建设。蒙古倒是挺配合,愿意给过境方便,还准备降点过境费。但凭蒙古那经济实力,让乌兰巴托掏钱建管道?想都别想。最终压力又回到俄气这边——俄蒙两境内的建设成本,很可能得他们自己全扛着,这压力多大可想而知。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尴尬,当年俄乌冲突刚开始的时候,俄罗斯丢了欧洲市场,急需要找新买家。中国本来是最理想的接盘方,可没想到谈来谈去,谈了快两年,还是谈不拢。为什么?还不是双方的急迫程度不一样。
俄罗斯这边,失去欧洲市场后,急需要东边的买家来填补缺口。普京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这个项目,俄气的老总米勒更是把话说得很明白:我们希望尽快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言下之意,别再拖了。
但中方明显不急,中国的能源安全讲究的就是“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目前中国天然气进口中,俄气只占一小部分,大头来自土库曼斯坦、卡塔尔、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突破4300亿立方米,比三年前涨了15%——但这增长靠的是多头下注,而不是单压一家。
而且,中国对 2030 年后的天然气需求预期,也在变。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快,“双碳” 战略又抓得紧,以后清洁能源肯定用得更多,天然气在能源结构里的位置,慢慢得调。这种情况下,签 30 年的长期合同能不小心吗?
有意思的是,就在各方为价格扯皮的时候,国际天然气市场正在发生变化。美国页岩气产量还在增长,卡塔尔的液化天然气项目也在扩产,全球供应越来越充足。这对买家来说是好消息,对卖家来说就不太妙了。
普京肯定也看到了这一点,最近几次公开讲话,他都在强调这个项目的重要性,说什么“俄中合作不仅限于供应,还包括技术合作”,但技术合作解决不了价格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俄国想要的价格,中国觉得太贵;中国能接受的价格,俄国觉得没利润,典型的僵局。
按照业内人士的判断,这个项目要到2030年前后才可能通气,前提是双方能在价格上妥协。但妥协的前提是,总得有一方先松口。
说到底,亲兄弟还明算账呢,几百亿美元的大买卖,谁也不会轻易让步。接下来的谈判,有的磨了。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