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冻” 到脾胃?中医教你3 招,健脾暖胃安稳入冬!

“气肃而凝,露结为霜”,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转寒,昼夜温差陡然加大。此时寒邪渐盛、秋燥未消,人体脾胃首当其冲成为受影响的核心脏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郑丽红教授提醒:“霜降是脾胃养护的关键节点,此时调理得当,既能缓解当下的胃肠不适,更能为冬令进补打下坚实基础,避免‘虚不受补’的尴尬。”




霜降养脾胃,先懂“天时之困”


中医认为,脾属“土”,主运化,喜温恶寒。霜降时节,寒邪易侵袭脾胃阳气,再加上秋燥耗伤津液,脾胃运化功能会明显减弱。郑丽红教授指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此时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甚至手脚冰凉却口腔溃疡的 “外寒内火” 症状。尤其对于饮食不规律的上班族、体质虚弱的中老年人,若不及时调理,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脾胃虚弱,后续出现肢体倦怠、神疲乏力等问题,甚至诱发脾虚气陷、脾不统血等并发症。




从五行理论来看,霜降养生需遵循“培土生金” 的原则 —— 通过强健脾胃(土),化生充足气血津液滋养肺脏(金),再为冬季肾的 “收藏” 功能储备能量,形成秋冬养生的良性循环。因此,此时养脾胃,绝非单纯 “进补”,而是以 “调和” 为核心的科学养护。


饮食调护:平补温润,给脾胃“减负”


“脾胃最怕生冷与燥热,霜降饮食需走‘中庸之道’。” 郑丽红教授给出具体饮食建议:




优选“得土气” 食材:山药、南瓜、红薯、芋头这类根茎类食物,深埋土中,性质平和,最能补益脾胃之气。其中山药堪称 “健脾圣品”,可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无论是蒸食还是煮粥都很适宜。


坚持“温软为主”:每日一碗热粥是滋养脾胃的简便方法,推荐南瓜小米粥(温胃)、红枣山药粥(健脾)、牛肉萝卜粥(益气暖胃)。烹饪时可加入生姜、紫苏、丁香等调味品,既能去腥增香,又能温通脾胃。


避开“伤脾雷区”:切忌因天冷频繁食用火锅、烧烤等辛辣燥热食物,也需避免生冷水果、凉拌菜,以免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加重内火或腹泻症状。

针对秋燥与脾虚并存的情况,推荐一款食疗方—— 芡实莲子山药汤:将提前浸泡的芡实、去芯莲子与新鲜山药块同煮至软烂,可加少量冰糖调味。此方中芡实固涩收敛,莲子补脾安神,山药平补三焦,能有效健脾止泻、固肾益精,为 “冬藏” 做好准备。


穴位+ 运动:激活脾胃 “自愈力”


除了饮食,中医外治法对脾胃调理同样效果显著。一套简单易操作的方法,适合日常居家练习:


穴位按摩黄金组合



专属养生动作




练习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 一式,两侧手臂交替上举,交叉时对准中脘穴,可有效牵拉脾胃经,促进胃肠蠕动,唤醒脾胃阳气。建议每日练习 10-15 分钟,动作舒缓为宜。


起居小贴士:保暖+ 作息,筑牢脾胃 “防线”


“寒从脚起,亦从胃入”,霜降时节需特别注意胃部和足部保暖,避免露脐装、短裙等穿着,睡前用温水泡脚并按摩涌泉穴,可温通经络、驱散寒邪。同时要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有助于脾胃阳气的收敛,避免熬夜耗伤气血。


若出现持续腹痛、反复腹泻、食欲减退等症状,可能是脾胃功能受损的信号,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通过专业的辨证调理,避免小问题拖成慢性疾病。


霜降养生,脾胃为基。遵循自然节律,用饮食温润脾胃,用穴位激活机能,方能在秋冬交替之际,守护好身体的“后天之本”,为健康过冬筑牢防线。

来源:新闻夜航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5

标签:养生   霜降   脾胃   安稳   中医   山药   穴位   阳气   饮食   芡实   莲子   功能   津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