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是我认识的世界吗?还是我已经穿越了?
近期一段新闻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中国人形机器人上架美国网购平台,市场反响非常热情。
我平常并不怎么关注科技圈,怎么前段时间刚发个视频,现在就直接当商品给买了,而且还卖到了美国!
美国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科技巨头公司,国内的机器人竞争还是十分激烈的。
那我们机器人的下场,能否打破美国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高端垄断?中国人形机器人又有哪些优势在身上?
10月9日,中国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G1正式上架美国沃尔玛官网,基础款定价21600美元(约合15.4万元人民币),支持单次6台批量采购且免运费。
这一事件迅速引发海外热议,X平台上有用户评论指出,当中国机器人已进入零售渠道时,美国实验室连5台样机都未能交付。
作为首个登陆美国主流零售平台的中国高端人形机器人,G1的亮相标志着中国智造在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G1撬动美国市场的核心支点首先在于性价比优势,波士顿动力等竞品的人形机器人多为“数十万美元级”定价,而G1的价格仅为其零头,成为高校与初创企业开展研究的低成本选择。
其次是渠道红利的释放,借助沃尔玛的零售网络,G1得以直接触达科研机构、小型企业等B端用户。
美国亚马逊FAR实验室已借助G1,通过OmniRetarget引擎实现“仿真-实体零调整技能迁移”,完成搬运、攀爬等复杂动态任务。
此外全球超300所高校的应用基础为G1提供了技术验证支撑,形成“用户反馈-技术迭代”的良性闭环,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不过G1在美国市场仍面临现实挑战,当前美国消费者对“消费级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尚未完全激活,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科研场景,C端市场的培育还需时日。
从行业发展来看,G1登陆沃尔玛的意义远超单次商业合作。
它以“高性价比+渠道渗透”的组合策略,打破了美国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高端化认知,为后续产品打开了缺口。
可以说,在国内G1只是一个商品,为的是赚钱,但除了国门,这立场立马改变,我们不仅要赚美刀,还要用自己的优势提前占据市场,反向垄断。
尽管短期依赖科研需求,但随着技术普及和成本下降,其市场潜力有望逐步释放,这种“以B端培育市场、以性价比打开缺口”的路径,或许正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可行之道。
刚看到这个新闻,我还以为G1仅在美国出售,相信很多不了解科技圈的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查了资料才发现,这款机器人早在国内先行上市。
2025年2月,G1已登陆京东平台,基础款售价9.9万元人民币,较美国定价低55%,比沃尔玛上架时间提前了近8个月。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就算现在关税厉害,国内外的价格也不该相差这么多啊。
但其实,中美价差的形成源于多重因素。
一方面是跨国成本的叠加,G1出口美国需承担关税、国际物流费用,且海外售后体系建设的投入也会分摊到售价中。
再有就是市场定位的差异,美国市场中G1侧重高端科研工具,面向高校和企业研发需求;国内则兼顾工业辅助与消费尝鲜,定价更贴合大众接受度。
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是宇树“双主场”布局的直接体现。
国内市场实为宇树的技术试验田和供应链基地,2023年,宇树四足机器人全球销量市占率达69.75%,其在国内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和用户数据,为G1的研发量产提供了关键支撑。
2025年宇树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海外收入占比超70%,这种“国内筑基、全球扩张”的模式已初见成效。
中美市场的联动布局凸显了宇树的全球化智慧,国内市场的早期实践既验证了技术可行性,又积累了成本控制经验,为美国市场的高端定价提供了缓冲空间。
价差背后并非简单的“国内外双重标准”,而是企业根据市场环境做出的理性决策,这种“先本土试错、再全球复制”的策略,值得科技企业借鉴。
宇树在登陆沃尔玛之前,已提前完成美国市场的多维度布局。
渠道层面,除沃尔玛外,还通过亚马逊等平台覆盖欧美市场,目前海外收入占比已超70%,客户涵盖英伟达、谷歌、Meta等科技企业。
生态层面,G1开放硬件改装权限与开源接口,上线两周内便收到37国的定制需求,通过开放生态对抗巨头的封闭体系。
合作层面,正与Meta洽谈家务机器人及混合现实场景合作,通过跨界联动分化巨头阵营。
在国际竞争中,宇树已形成差异化优势。
特斯拉Optimus预计售价10万美元,波士顿动力Atlas尚未商用,这些巨头产品多聚焦高成本实验机型,商业化进度滞后。
而宇树已构建起完整产品矩阵:H1(65万元,工业级)、G1(9.9万元,教育级)、R1(3.99万元,消费级)。
其中2025年7月发布的R1将价格下探至消费级水平,仅为特斯拉Optimus的1/16,剑指“全球销量冠军”。
这些做法不仅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防止避免被美国垄断了,而这次我们可是底气十足!
中国智造的防垄断底气源于技术自主与生态构建,宇树的核心运动控制算法、高功率密度关节电机等关键技术均为自研,避免了“卡脖子”风险。
同时通过搭建3D模型库、算法社区等开发者生态,打造“机器人界安卓”,降低单一企业的垄断可能。
2025年宇树启动IPO辅导,估值或达300亿元,资本加持下其技术迭代与生态扩张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宇树的突围路径印证了中国智造的竞争逻辑:不依赖单点技术对抗,而是通过“自主研发+开放生态+梯度产品”构建系统性优势。
在科技巨头主导的全球市场中,这种“以生态破垄断、以规模降成本”的策略,不仅让中国企业站稳脚跟,更为全球科技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