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景区居民迁移工作:必要性与合理性分析


对连云港花果山等景区山上人家开展普查建档、科学谋划,并实施分地点、分时间、分批次的下山迁移,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务实举措,其必要性与合理性根植于景区发展、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多重需求。

一、迁移工作的必要性

(一)破解景区管理乱象的迫切需求

当前花果山景区内居民散居带来的管理难题日益凸显:部分居民私搭乱建二层小楼、无序开办民宿,与5A级景区的整体规划和风貌要求相悖;散养家禽、宠物及沿路商铺卫生差等问题反复出现,需耗费大量行政资源开展突击整治 。更值得关注的是,居民生产生活与游客游览需求的交叉已引发直接冲突,“游客拾栗子被民宿商户指责偷盗”事件的发酵,既损害了景区口碑,也暴露了散居模式下矛盾调解的复杂性。唯有通过迁移实现居住空间与游览空间的分离,才能从根源上破解管理顽疾。

(二)守护景区生态基底的必然要求

景区山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并非居民私产,居民长期居住产生的生活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问题,已对山体生态造成潜在威胁。此外,私搭乱建可能破坏植被覆盖与地质稳定,而无序经营活动也会加剧生态承载压力。从崂山景区的实践来看,居民迁移后生态保护力度显著加强,印证了“人口退出”是景区生态修复的前置条件。

(三)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

山上居民面临的基础设施滞后问题十分突出,交通不便、水电气配套不足等现状,直接制约了生活质量的提升,尤其给孩子上学、老人就医带来诸多不便。这种“靠山而居却难享便利”的困境,与民生保障的要求存在差距。推动居民下山进入配套完善的小区,是解决其生活痛点、提升幸福感的关键路径。

二、迁移工作的合理性

(一)“普查先行”为决策提供精准依据

开展全面普查是科学施策的基础。通过核查山上居民的房屋产权、家庭结构、经营状况等核心信息,既能厘清合法建筑与私搭乱建的界限,为后续补偿安置提供事实依据(如参照雁荡山景区“按合法面积确权补偿”的做法) ,也能精准掌握居民的迁移意愿与实际困难,避免政策制定的盲目性。这种“底数清、情况明”的工作逻辑,是确保迁移工作合规有序的前提。

(二)“分批推进”降低实施难度

采取分地点、分时间、分批次的迁移模式,充分考虑了工作的复杂性与居民的接受程度。从地点维度看,可优先迁移核心游览区、生态敏感区的居民,再逐步推进边缘区域迁移,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从时间维度看,预留充足的政策宣讲与思想沟通周期,借鉴崂山“二十年逐步推进”的经验,避免“一刀切”引发抵触情绪;从批次维度看,可结合安置房源建设进度分批落实,确保“搬得出、住得下”。这种渐进式推进策略,兼顾了工作效率与社会稳定。

(三)“政策适配”实现多方利益平衡

合理的政策设计是迁移成功的关键。参考雁荡山景区“货币化+安置房+房票+游览设施用房购置”的多元补偿模式 ,连云港可结合实际制定政策:对按期签约腾空的居民给予面积奖励或现金补贴,为不同需求的家庭提供产权置换、货币补偿等选择,同时配套就业扶持、子女入学衔接等保障措施。这种“补偿有依据、安置有选择、后续有保障”的政策体系,既维护了居民合法权益,也降低了迁移阻力,符合“民生工程与发展工程相统一”的治理逻辑。

综上,连云港景区居民迁移工作的必要性在于回应“管理、生态、民生”三重诉求,而合理性则体现在“普查筑基、分批推进、政策适配”的科学方法上。借鉴崂山、雁荡山的成功经验,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推动迁移落地,终将实现景区发展与居民幸福的双赢。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旅游   连云港   景区   合理性   必要性   居民   工作   雁荡山   崂山   政策   生态   维度   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