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面对CNBC镜头,抛出了中美新一轮谈判的要价:中国必须改变与俄罗斯、伊朗的能源合作模式,同时扩大自美进口规模。此时距离美国设定的8月1日关税生效日仅剩数天,全球市场屏息以待。
就在前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时突然放话,称自己“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访问中国。这个突如其来的访华信号,与美财长的强硬喊话形成微妙呼应。
为什么美国在三个月关税休战后突然变脸?中国可能接受这样的条件吗?全球供应链能否承受新一轮冲击波?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本周接受采访时划定了谈判框架:“协议质量重于期限”。他暗示如果中国让步,关税延期可谈;否则新一轮关税即将落地。
在看似外交辞令的背后,藏着两项直指中国核心利益的要求。
第一项要求剑指中国能源安全。贝森特明确表示,中国是伊朗和俄罗斯石油的“大买家”,美方将把切断中国与俄、伊能源纽带作为谈判重点。他甚至威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高达100%的次级关税。
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同步点名中国、印度、巴西,直指能源采购问题。特朗普更是高调放话,50天内若俄乌危机无果,将对俄罗斯实施100%关税。
第二项要求则是扩大对美进口。贝森特宣称要解决所谓“产能过剩”问题,实质是强迫中国改变贸易结构。
美方无视中美贸易结构是全球化分工的客观结果,更回避了美国长期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的根本矛盾。
美国谈判策略已不再局限于贸易本身。美方将能源、金融、地缘政治合为一体,试图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触及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底线。
美方选择此时发难绝非偶然。背后是三重时间压力同时逼近。
首先是关税宽限期大限将至。美国给予全球多地的关税宽限期,将于8月1日正式届满。这些关税措施若全面生效,意味着中美间好不容易降至54%的平均关税可能再度飙升,重回三个月前的贸易战状态。
其次是美国财政的“关税瘾”。6月,美国单月关税收入达272亿美元,意外跃升为联邦第四大财政来源。贝森特自信宣称关税无通胀副作用,白宫团队对“关税红利”信心十足。
特朗普8月还计划启动“对等关税2.0”,再谋100亿美元月供。美国借关税收入填补赤字、国债利息压力,财政需求驱动政策转型。
第三重时机是特朗普可能访华的政治窗口。特朗普7月22日在会见菲律宾总统时突然表示,他“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访问中国。这一表态虽未获中方确认,但为谈判增添了复杂变数。
耶鲁经济学家指出,企业提前进口推高关税收入,本质是“透支未来需求”。美国医保、社保、国防等刚性支出增速远超关税创收,财政赤字压力并未根本缓解。这种财政焦虑促使美国在谈判中采取更激进立场。
面对美方压力,北京迅速亮明立场。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2日明确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干涉内政,拒绝将地缘政治议题纳入关税谈判。
中国的底气来自多重防线。
能源多元化布局首当其冲。中国已实现能源采购多元化,减少对美依赖。中俄石油贸易85%以人民币结算,中伊本币互换协议持续推进,人民币在全球能源贸易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伊朗新政府加速向中俄靠拢,形成中俄伊“反制裁协作体”:伊朗提供低价原油,俄罗斯保障能源安全,中国输出工业品。
科技自主进程加速推进。当美国在芯片设计软件等领域实施管制时,中国工程师正在为深海钻井平台加装抗压舱,绿色能源替代写入国家规划。
在关键矿产领域,中国也掌握着反制筹码。2025年5月下旬,当美国对中国实施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管制时,中国随即放缓稀土矿产出口许可发放,广泛扰乱了从汽车制造商到半导体生产商等一系列美国产业。
贸易网络的多边化转型同样关键。金砖国家、上合组织推动多边合作,全球“去美化”浪潮不可逆转。
中国订单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采用本币互换避开美元结算体系,基本抵消了美国关税的影响。
中美博弈已超越传统贸易范畴,演变为全球体系之争。
美方策略转向复合型施压。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最新报告建议,美国应分阶段、有针对性施加经济压力,同时避免全面贸易战。报告主张谈判从贸易投资开始,逐步延伸到地缘政治责任等更广泛议题。
这种策略将关税作为“强心针”维持财政运转,但赤字、国债利息压力日益沉重。全球金融市场对美政策的不确定性警惕上升。
中国采取“组合拳”应对。中国稀土管控、本币结算、多边贸易形成反制体系。在半导体领域,中国公司开发国产替代品,在存储芯片生产等环节建立稳固地位。
中美相互“卡脖子”的手段也在不断进化。美国在整个半导体价值链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则在上游关键矿产和材料领域拥有优势。这种不对称博弈使全球供应链充满变数。
全球供应链正在重塑。多边机制崛起推动全球化进程进入新阶段,金砖国家扩员后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升至37%,对美元主导的金融体系构成挑战。
美欧盟友对美国关税政策多有不满,报复性措施已影响美国出口企业。这种国际关系的重组,使美国单边行动越来越难以获得支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美国6月单月关税收入达27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但这些资金难以填补美国财政的结构性黑洞。
全球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俄石油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达85%,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升至37%,中国对非美出口连续三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特朗普虽然放话“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访华”,但北京尚未确认此议程。贸易战没有赢家,当美国关税收入创纪录之时,正是全球供应链最脆弱的时刻。
《美财长称下一轮美中会谈可能讨论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问题,外交部回应》——环球时报2025-07-22 16:25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