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印尼东海岸的一头抹香鲸尸体震惊世界,它的胃里掏出了11斤塑料垃圾,包括115个塑料杯和两只拖鞋。
而与此同时,联合国报告显示,海洋每年吸收四分之一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因技术瓶颈成了“看得见吃不着”的碳库。
就在这对矛盾无解时,中国科学家干了件大事,从海水中抓出二氧化碳,直接变成可降解塑料!
这项成果不仅解决了碳捕捉难题,更给白色污染开出了药方,这背后藏着怎样的黑科技?又能如何改写全球环保格局?
我国海上首个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工程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库,溶解的无机碳储量是大气的50倍以上,可人类却始终打不开这扇宝库大门。
联合国IPCC早已明确,要实现1.5℃温控目标,人工碳捕捉不可或缺,但全球几十种技术路线几乎全陷困境。
传统陆地捕碳就像“烧钱游戏”,欧洲某碳捕集工厂每吨成本高达600美元,还得配套庞大的封存设施,运行三年就因亏损停工。
欧洲某碳捕集工厂
而海洋捕碳则更麻烦,海水里的盐分是天然“杀手”,法国XSeaO2项目的电解装置,在海水中30小时就因盐沉积报废,每天顶多处理4立方米水,合成1升燃料都费劲。
谷歌X实验室曾尝试海水电解捕碳,结果电极腐蚀、碳酸盐碱垢堵满管道,最终黯然退场。
与此同时,塑料污染还在恶化,全球每年800万吨塑料流入海洋,印尼这样的国家每年129万吨塑料入海,禁塑令因替代材料太贵沦为“纸面政策”。
这些无解的难题,让海洋碳利用成了全球科研的“硬骨头”,直到中国团队的出现才终于被啃下。
碳捕存
就在各国科学家对着海水束手无策时,中国的两支团队悄悄拿出了破局的钥匙,靠“电催化抓碳”和“生物催化变料”两步走,打通了全链条。
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先解决了“抓碳”难题。
他们研发的新型电解装置,在天然海水中连续工作500多小时稳如泰山,这背后的核心是Bi-BEN铋基催化剂。
传统铋催化剂在海水中活性低、易失活,而这种催化剂通过两步法合成,能精准抓住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电流密度达到720mAcm⁻²,比传统催化剂翻了近十倍。
电催化+生物催化的集成系统
更神的是“一举两得”,捕碳时还能产出氢气,这可是零污染能源。
成本更是惊喜,结合沿海风电,每吨碳捕集成本从229.9美元降到165美元,比欧洲技术便宜近三分之二。
抓来的碳怎么变塑料?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高翔团队接棒了。
甲酸虽说是关键原料,却对微生物有毒,普通细菌碰上就死,他们盯上了海洋里的需纳弧菌,这种菌在30‰盐度的潮间带随处可见,繁殖速度是大肠杆菌的两倍,天生耐盐。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高翔(右)与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郭明明(左)交流实验结果
通过基因改造,团队敲除了它的甲酸抑制基因,强化电子传递链,硬生生造出“超级工程菌”,在高浓度甲酸里活得滋润,还能把甲酸当唯一“食物”,转化成PBS塑料的琥珀酸和PLA塑料的乳酸。
碳同位素实验更实锤了来源,塑料里98.7%的碳都来自海水二氧化碳,回收率达89.2%。
2025年实验室中试更让人振奋,1升、5升发酵罐里,乳酸产量突破15g/L,纯度99%以上,用这些原料做的吸管,手感和普通吸管没差,埋在土里几个月就降解了。
两大技术的无缝衔接,不仅打破了全球技术壁垒,更让“海水变塑料”从幻想变成了扎实的现实。
论文通讯作者夏川(右)与同学探讨实验细节
实验室里的成功只是第一步,真正让“海水变塑料”走进生活,还得看产业化的落地速度,而中国团队的规划,早已超出了“造吸管”的范畴。
他们设计的沿海“绿色工厂”藏着巧思,选址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直接取盐度32-37‰的天然海水、配套海上风电或潮汐能、临近港口方便运输。
规划中的示范工厂,每年能处理50万吨海水,产出2万吨可降解塑料,完全匹配市场需求。
成本更是杀手锏,根据《2024煤基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白皮书》,目前市场上PLA塑料成本约1.5美元/千克。
碳捕集设备
而中国这项技术能降到1.2美元/千克,和传统石油基塑料的1美元/千克只差10%-30%,随着规模扩大,成本还能再降,完全能撑起商业化运营。
而“平台化潜力”则更厉害,这不是只能造塑料的“单功能机器”,通过调整代谢通路,还能生产有机酸、表面活性剂,甚至医药中间体和食品配料。
比如引入异源酮酸脱羧酶,就能合成L-乳酸、衣康酸等12种高价值化学品,覆盖材料、医药、食品等多个行业。
全球市场早已嗅到了机会,印尼作为全球第二大塑料污染国,每年129万吨塑料入海,2023年颁布禁塑令却因替代材料太贵难以执行,主动找上门寻求合作。
印尼总统
中东5国也看中了技术的碳减排能力,已签订试点协议,计划2027年前建成首个海外示范线。
中国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展品”,已然成为全球争抢的环保解决方案。
而对普通人来说,生活也将悄悄改变,2025年底,我国要求所有县城建成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餐具,这项技术正好能补上替代材料的缺口。
一次性餐具
以后外卖餐盒、超市塑料袋,可能都印着“海洋碳制造”的字样,用着安心,降解后也不污染环境。
技术不止于赚钱,更在于给全球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它证明了环保和产业升级能并行不悖,碳减排也能变成“摇钱树”。
这种“边保护边发展”的中国智慧,正是当下全球最需要的解决方案。
碳捕捉
碳不是负担,而是可利用的资源,环保不是牺牲,而是能创造价值的产业。
当沿海工厂的管道开始“喝海水产塑料”,当全球多国用上中国的环保方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力量,更是中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担当。
未来,或许我们手中的每一件塑料用品,都藏着一片海洋的故事,而这一切,都始于中国科学家敢为人先的突破,始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
中国的“海水炼金术”,正在改写人类与碳相处的历史。
信息来源:海水“变”生物塑料!我国科学家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
中国日报网 2025-10-07
信源截图
更新时间:2025-10-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