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湖南师范大学)
据央视新闻报道,2003年山西交城县夏占海、梁巧英夫妇的大儿子梁宇因煤气中毒离世,梁巧英半身瘫痪且心智退化。2013年起,与已故儿子长相相似的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民警姜经纬,假扮其子认梁巧英为“妈妈”,这一陪伴持续了12年。
没有热搜,没有反转,没有戏剧性的冲突,这件事如一颗微小的石子,悄无声息地沉入信息的洪流,却映照出人性中一抹温暖而坚韧的亮色。
在负面信息充斥屏幕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以愤怒和无力感回应世界。心理学中的“负面偏好”机制让我们对危险和不幸格外敏感,而互联网机制又进一步放大和重复这种偏好,逐渐为我们编织出一张令人窒息的认知网,不断放大着我们“世界正在变坏”的错觉。
然而,姜经纬十二年如一日的善意谎言,构成了对这张网的一次无声解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其背后的伦理与人性温度,更因为它并非孤例——它是由公共制度确认、社会资源支持、个体善意承接而共同完成的“善的建构”。它提醒我们:批判恶的同时,不能忘记善也在生长;解构问题之外,更需看见那些被忽略的修复与守护。
单一的美好故事或许难以抗衡铺天盖地的负面叙事,但它不应被看作例外,而恰恰是一种容易被漠视的常态。在我们所不见的角落,有无数类似的“很小很美的事”正在发生:一项政策的柔性执行,一次制度的破例通融,一个陌生人不动声色的体谅……它们不张扬、不喧嚣,却如暗夜中的微光,一点一点维系着社会的温度与信任。
真正值得警惕的,或许不是恶的存在本身,而是我们日渐失去对善的感知与叙述能力。当公众情绪被一次次编排进“愤怒—反转—再愤怒”的剧情循环,理性让位于情绪,思考屈从于站队,我们实际上正远离真相,也远离解决问题的可能。
评论的价值,不仅在于指出黑暗,也在于捕捉光芒;不仅要质疑“为何至此”,也要回答“何以可能”。我们不能只靠一个善意的故事支撑起对世界的全部信念,但它可以是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门,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低估的善意机制与道德资源。
说到底,健康的社会从来不是没有悲剧和丑恶,而是在经历过撕裂与失望之后,仍能涌现出彼此守护、不让任何人堕落下去的信念与行动。留心身边那些“很小很美的事”,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整全地理解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喧嚣沉降之后,依然相信世界值得变好,也值得我们一同让它更好。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