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反制第9天,又一家美芯片企业倒下,荷兰阿斯麦也快哭了

中国正在用一种极具力量的方式告诉世界:不再只是防守,而是在主动出击。短短几天,中美对峙进入第九天,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已经从海上到科技界全面显现。从港务费到芯片,再到资本市场的信心波动,这场对峙不再只是外交暗流,而是实打实的产业重塑。美光、英伟达、阿斯麦这些在中国叱咤风云的科技巨头,一个个跌倒在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上,象征着局势的反转正在发生。

10月17日,路透社报道,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正式宣布退出中国数据中心业务,停止向中国供应服务器用存储芯片。消息一出,引发全球关注。美光在声明中依然强调中国是其“重要客户”,但同时表示,在关税战升级和审查趋严的背景下,综合多种原因只能“艰难退出”。路透社分析则更直接:美光退出,不只是政策问题,更是市场被蚕食的结果。、

早在2023年,美光就因安全问题被中国网信部门立案审查,自那以后,它错过了中国数据中心的爆发期。与此同时,中国本土存储企业——长江存储、长鑫存储——迅速崛起,占据了服务器市场的主导位置。哪怕如此,美光在2024财年仍从中国及香港获得约占全球总收入10%–12%的收益,可见中国市场仍是它割舍不下的“大块肉”,但形势已不由它选择。

而英伟达这边,黄仁勋不得不承认,美国出口管制让英伟达在中国“高端AI芯片市场”的份额,从过去的约95%直接降至接近零。短短一年,从“独占鳌头”到“全线受限”,全球AI芯片之王被自己的政策绑住了手脚。失去中国市场的英伟达,就像一台被拔掉电源的主机,再先进的算力也只能空转。

紧接着是阿斯麦。荷兰光刻机巨头的总裁在采访中坦言,虽然AI带来了短期的积极信号,但中国客户的需求却明显下降。他预计,到2026年,阿斯麦在中国的销售额将显著下滑。不过公司同时强调,即便中国需求下滑,全球AI产业的增长将使其2026年整体营收仍不低于2025年。这是一种典型的稳预期表达,说白了——他们清楚,中国市场的缩减已经无法忽视。

这些巨头接连滑倒,绝非偶然。真正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底气变了。被卡脖子的那些年,中国痛定思痛,从材料、设备到设计,一步步突破。从中低端芯片到存储控制器,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自主化生产。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企业正在从追赶者变为挑战者。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的突破让中国在算力利用上实现了弯道超车,通过算法和架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最顶级芯片的依赖。换句话说,中国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买家,而是在改写产业格局。

科技战之外,资本和贸易层面的震荡同样显眼。出口管制升级让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急剧升温,企业扩张计划纷纷放缓。而经济战线上的火力同样猛烈。就在这场对峙的第八天,美森公司运营的美籍货轮在中方新港务费生效后,被征收了高达627,943美元的费用。

随后,航运巨头马士基、赫伯罗特等公司开始调整航线,选择在韩国等第三国卸货转运,以规避中美之间的特殊港务费。这是中方“港务费战”的第一枪,也是一记警告:全球贸易秩序的主动权,正在重新洗牌。

如今的中美对峙,早已不是单纯的贸易摩擦。关税、出口管制、港务费——这些看似零散的事件,实则是一场深层次的产业脱钩。美国希望“脱中化”,中国则坚定推进“去美化”。这一脱一去,构成了新全球化的两股潮流。谁能稳住自己的产业链,谁就能在这场无声的较量中赢得主动。

因此,当美光、英伟达、阿斯麦一个个从中国退场,这已不再是中国的损失,而是全球力量版图的再分配。中国不再是被动应战的“补课生”,而是正在布局未来的“开局者”。港务费的“第一血”,只是这场长期反制的开端。未来,无论是在高端芯片、自主光刻机,还是在AI算法与系统创新上,中国都可能打出更多张王牌。

有人说,这一切只是风暴的序章。但在这场风暴里,有人迷航,有人破浪。对中国来说,关键不是谁退出,而是谁留下。因为当“撤离”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中国已经无需再解释自己的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反制   荷兰   中国   芯片   企业   英伟   港务   全球   中美   巨头   中国市场   美国   光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