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中国传来2个爆炸性突破,美国从88%降到9%,中国猛追

果然,中国的迅猛发展,就是现实版的爽文!

还记得在那个技不如人的年代,咱们被欧美卡脖子,从航天到芯片处处受限,憋屈是憋屈,但苦于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只能自己争气奋起直追。

也就是从那时起,咱们就发现,老祖宗早已给出了破解之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以这些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堪称坐上了火箭,弹指一挥间,神舟二十一乘组已经顺利升空,稀土精炼技术让美国都甘拜下风。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不必再受制于人,一夜之间,又传来中国再次取得两个“爆炸性”的新突破,而这两个消息对美国和韩国来说,却是坏得彻底!

甚至有人说,李在明对华紧急示好,也正与此有关,那么中国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新突破,又为何让这些国家慌了呢?

遥感技术

《观察者网》在11月18日报道中显示,中国再次实现了对美国的反超,而这一领域正是遥感技术。

在上世纪90年代时,全球遥感领域基本被美国垄断,88%的相关论文都出自美国团队。

该技术主要运用到自动驾驶、气候检测、深入研发还能用它通过卫星、飞机等设备远程激光扫描和成像设备,精确收集地面甚至是太空的信息。

至于中国科研界,当时不仅没有核心技术,没有数据参考,就连实验设备都是从国外淘来的二手货。

这我们哪能甘心?中科院空天院里李德仁院士带着团队开始了探索。

李德仁院士早年间在德国留学时,就创下过斯图加特大学博士论文历史最高分的记录,攻克了测量学界的百年难题。

回国后面对技术空白,他带着团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没有任何国外数据的情况下,一点点摸索卫星定位精度的核心算法。

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才研发出首套国产遥感数据处理系统,2000年,第一篇国产遥感论文登上了《国际遥感学报》。

此时中国对遥感论文研究的产出才达到全球占比的4%,虽然与美国相比微不足道,但也标志这中国在遥感领域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

后来随着民营资本的加入,直接让中国遥感进入了爆发期,到了2022年,中国商业遥感卫星数量已达到189颗。

民营企业研发的“星时代”系列卫星更厉害,实现了1分钟内数据回传到地面,这意味着什么?

以前灾害发生后,可能要等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拿到遥感数据,现在分钟级就能搞定。

比如某地突发洪水,卫星能立刻拍下受灾区域,给救援队伍提供实时地形信息,大大提高救援效率。

又到了2023年,中国论文占比一路飙升到47%,这期间的苦不言而喻。

但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相关论文的产出直接从88%下滑到9%,对于中国的奋力直追,美国的下降只能说是自作自受。

都知道,做科研离不开投资和砸钱,中国对科研方面的投入一年比一年重视,背后更是少不了真金白银的投入。

而自以为遥遥领先的美国,却变得愈发飘然,也开始不在意遥感研究,要想再超过中国,也只有让政府加大拨款力度了。

但美国政府在一周前才结束了历史上最长一次停摆,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特朗普仓促签下了临时拨款法案,却还有9项年度预算没商量好,重新开始对遥感技术的研发,恐怕短时间难以实现。

当然,中国也不会停下脚步,如今高分十一号卫星的成功让中国遥感技术站上了世界之巅,分辨率能达到0.1米。

2025年9月9日,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成功,技术也还在不断升级。

产业绞杀

这第二个,就是对韩国十大出口产业的突破。

最最新消息显示,韩国其中五大出口产业已被中企超越,分别是钢铁、通用机械、电池、显示器和汽车及零部件。

当然,中国科技的逆袭,从来不是单个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作战。

显示产业形成了 “京东方 + 华星光电 + 深天马” 的面板三巨头,配套的有奥来德的设备、莱特光电的材料、中芯国际的制程,形成了全产业链集群。

这种 “狼群战术” 让中国面板的生产成本比韩国低 30%,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如此,“宁德时代(电池)+ 精进电动(电机)+ 地平线(芯片)” 构建起技术闭环。

比亚迪自研 IGBT 芯片,小鹏、蔚来专注整车研发,每个环节都有顶尖企业坐镇。

韩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却陷入 “缺芯少电” 的困境,想找电池供应商只能依赖中国,想自研芯片又跟不上节奏,自然被中国车企甩在身后。

这种产业链协同的优势,让中国科技从 “单一突破” 变成了 “生态碾压”。

别人做一个产品,中国能拿出一整套解决方案,别人靠单个技术领先,中国靠全产业链协同降本增效,这就是中国科技逆袭的核心密码。

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被全面超越或许只是时间问题,剩下包括半导体、电子产品在内的五个行业他们的领先优势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弱。

更巧的是,韩国总统李在明在还在11月16日提出了“韩中日”的官方表述,这可是在前总统身上从未出现过的友好行为。

结语

从遥感技术的从零起步到全球领先,从显示面板的受制于人到定价权在握,中国科技的逆袭之路充满了汗水和坚持。

这份逆袭,靠的是科研人员的死磕、产业链的协同,还有民间创新力量的敢闯敢试。

虽然未来还有技术封锁、成本压力、生态重构等诸多挑战,但中国科技已经用实力证明,只要坚持自主创新、协同作战,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本文内容信息源自:【东方日报】【观察者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1

标签:科技   中国   爆炸性   美国   遥感   技术   韩国   产业链   论文   芯片   领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