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上唯一一处受降纪念坊的建设与修复

作者:蒋国经、张清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以伤亡3500万同胞的沉重代价,取得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5年8月20日,何应钦率中国战区受降使节代表团、行政院顾问团及中外记者50余人,乘飞机赴湖南芷江。当晚,召集军政要员会议,宣布“陆军前进总指挥部”设在芷江,奉命办理受降事宜。8月21日上午11时15分,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陆军少将今井武夫一行8人飞抵芷江。下午3时40分至5时,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萧毅肃中将、中国战区美军作战司令部参谋长柏德诺准将等,与今井武夫在七里桥陆军总部会场举行受降事宜,今井武夫接受中国陆军总部至冈村宁次的载有命令日军投降详细规定的《中字第一号备忘录》。

1945年9月1日,何应钦在芷江召开陆军总部高级将领和行政院顾问团人员会议,布置应办受降事宜。9月4日,芷江成立党政接收计划委员会,何应钦兼主任,谷正纲、萧毅肃为副主任。何应钦在芷江各界庆祝胜利会上发表演讲,赞扬芷江“名闻世界,在历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光荣一页”。9月8日上午8时,何应钦乘“美龄号”专机离开芷江,中午12时10分抵南京明故宫机场。9月9日上午9时,中国战区日军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在(国民党)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旧址)大礼堂举行,何应钦代表蒋介石出席受降,冈村宁次代表日军投降。受降仪式历时20分钟。签字仪式完毕,何应钦即席向全国宣布了日本投降签字的消息。

受降会场

日本战败投降震撼中外,国内各类报刊都进行了报道。事后,全国各地以各种形式举办庆祝活动。芷江人民更是欢欣鼓舞,芷江成了英雄的城市。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把芷江建成“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城”。

建成受降纪念坊

1946年11月2日,芷江县参议会建议南京国民政府,请划湘黔边境的龙山、永顺、沅陵、凤凰、麻阳、怀化、溆浦、黔阳、泸溪、辰溪、会同、乾城、永绥、保靖、古丈、绥宁、通道、城步、芷江、晃县、江口、岑巩等31县为和平省行政区,定省会于芷江。同一天,会同县参议会议长陈方略、副议长粟沛及584名县民联名提议国民大会,请划湘西边境的芷江、黔阳、麻阳、晃县、凤凰、怀化、会同、靖县、绥宁、通道、天柱、锦屏、黎平、镇远、玉屏、三穗、岑巩、铜仁、松桃、江口等25县新建芷江省,以示永久纪念日本投降。

1946年冬,时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的王东原视察芷江,对县府人员再三强调:原受降地点房屋、签字用的桌椅用具,均应保留原状,留示后人。随后,王东原又在省府会议上提出将芷江修建为受降城。

1946年始建的受降纪念坊正面

1946年始建的受降纪念坊背面

1947年6月,湖南省政府派设计委员陈誉膺和芷江县长杨化育拟定了“芷江受降城设计草案”,包括城市建设与其他公共事业建设两部分。

城市建设部分的规划是:在七里桥受降地点修建受降公园,总占地5400平方丈;内建受降纪念堂、抗战纪念馆、抗战胜利纪念坊各1座,设抗战军人遗孤学校1所;另外在湘黔火车站对面建立空军殉难英雄铜像。还有人主张在芷江城的高楼房顶上装设大型探照灯,每逢抗战胜利纪念日,通夜亮灯,交射空际,以示中国空军与盟军联合抗战精神永存。

城区划分为东西新旧两市区,旧城区为居民区,新市区为工业区和商业区。芷江龙津桥以南之两岸为新区,龙津桥下游另建1座公路桥以连接东西两市,并以新建公路桥为界,上为商业区,下为工业区。整个城区扩大至70平方里,城市居民拟增至10万—15万人。

公共事业建设部分的规划为:在城南、城北各建1个中山公园;建菜市场10处、公厕50所、400床位的医院1所、公路桥1座、中型火电站1座、自来水厂1座。

工程预计需要经费286亿余元(法币)。建设计划虽经省政府建设厅的朱皆平、李荣梦等相关人员多次研究,并转南京国民政府请求批准,但当时蒋介石忙于内战,军费浩大,不愿多花钱建设受降城,仅拨款285万元(法币)。于1946年始建,1947年8月在受降旧址七里桥磨溪口旁仅建成受降纪念坊,受降坊正反两面均刻有国民党军政要员题词,同时立芷江受降纪念碑一座,刻有《芷江受降纪念坊记》,记叙了从日军侵华到投降的经过。1966年,受降纪念坊被当作“四旧”捣毁。

《芷江受降纪念坊记》原碑刻

重现历史丰碑

1981年10月,芷江县文物专干(后任文物管理所所长)江柏永参加怀化地区文化局召开的文物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各县市区汇报文物工作情况和调查了解前人的文化遗存。江柏永特意汇报了芷江受降这一历史事件及标志“受降纪念坊”,提到纪念坊在“文革”中被毁,希望进行修复。汇报引起了地区文化局领导的重视,他们希望芷江县向省文化厅呈送报告,积极争取复修。会后,江柏永向县文化局汇报,局领导指定由江柏永负责调查芷江受降和受降纪念坊原貌情况,并拟《关于修复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的请示》。

12月1日,江柏永赴长沙向省文化厅及文物处呈递了复修受降纪念坊的请示,省文物处侯良副处长当即答复予以研究。1982年1月底,江柏永赴板仓杨开慧烈士故居,参加“中南五省文物干部培训班”,利用这个机会向省文物处侯良副处长和主管革命文物的邱均元再次汇报芷江受降和受降纪念坊的情况。培训结束后,江柏永便专心致至做这项工作,他进档案馆、图书馆,走村串乡、广泛接触芷江受降知情者,赴洪江、安江、长沙、重庆、南京等地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奔走于县、地区、省相关部门,全身心投入复修受降纪念坊的工作之中。

1983年初,省政协委员杨谋堃提出恢复“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的提案。3月1日,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省政协办公厅联合致函芷江县人民政府,“芷江师范老师杨谋堃政协委员提案已交由省文化厅办理”,要求芷江县函告复修情况。县人民政府督令文化局答复。县文化局如实函复省政协:图纸方面已作充分准备,但经费尚未落实。1983年5月,省文化厅、文物处对修复受降纪念坊主体工程拨款1.5万元。5月23日,县文化局向县人民政府呈送报告,拟在原址修复,请政府批准收回已为七里桥大队第4生产队责任田、自留地的2.19亩坊址土地。

芷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对修复工作十分重视。县委书记尹云贵多次主持县委常委会议,县长王世双亲自察看受降纪念坊和受降会场原址。1983年10月3日,县委常委会审定施工方案、承修单位,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责成县文化局向省文化厅、文物处报告。县委要求:“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现状的原则,尊重历史,顾全祖国统一大局,受降纪念坊恢复原状,保留原规模、原题词题名。”10月5日,县文化局将县委常委会决定内容向省文化厅和文物处汇报。11月29日,省文物处电复:“芷江县文化局:受降纪念坊复修中除原题词题名不作复原外,其余按原状复修。”

1984年2月27日,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函告芷江县文化局:“《芷江复修‘芷江受降纪念坊’及有关问题的报告》及电报已转致湖南省文化厅研究处理。”5月初,县委常委会对是否恢复题词题名问题作出决定:受降纪念坊恢复原题词,暂不题名,但要保留题名空白。6月,地委书记吴彦凡视察工地,看到题词刻后空白,问明情况后,随即指示“恢复题名”。县文化局又及时函告省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谢辟庸,请其向国家文物局请示此事。1985年1月,省文物处函告怀化地区文化局,转达国家文物局批示:“可以恢复”。于是,受降纪念坊题词题名问题圆满解决。

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在即,复修的芷江受降纪念坊也即将竣工。受降纪念坊为四柱三拱门牌坊式建筑,通高8.5米,全宽10.64米。中拱宽8米,门洞高3.5米,坊基为水泥筑石墩,上砌砖柱,四方形,水泥敷表,柱面各边宽1.16米。纪念坊的高、宽、厚尺寸及形状设计因没有原始照片与详细史料记载,只能凭借零星资料以及知情人、目击者的记忆、推测来设计建造。同时恢复了受降会场、陈列室等。

1985年9月3日,天气格外晴朗。坐落在㵲水河边320国道北侧的芷江受降园人山人海,周长328米的围墙上插满了1米高的彩旗,正面饰“V”字,墙上40面大彩旗迎风招展。两扇铁栅门红漆的巨大“V”字,迎着东升的太阳闪烁发光。进门30米,高高矗立的受降纪念坊披红挂彩,上有蒋中正、李宗仁、何应钦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题词,首额下嵌《芷江受降纪念坊记》,唯独白崇禧所题侧联百求不得,遂留空以待。再往前40米,便是资料陈列室和受降会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大会暨受降纪念坊复修落成典礼”会标悬挂在屋檐上,显得格外庄重肃穆。

受降纪念坊修复后,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感慨万千,总是希望进一步丰富其历史内涵。

还原纪念坊题词

受降纪念坊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而立,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战胜入侵之敌、洗刷百年耻辱的标志性建筑。因历史资料缺失,复修后的受降纪念坊未能准确再现其原貌。为了还原纪念坊的历史风貌,完善纪念坊题联、题词内容,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负责人安排办公室主任张智勇等史学工作者查阅大量史料,经多年努力,从全国各地及新加坡、美国等地收集有关芷江受降的史料。2005年,征集到1946年动工修建、1947年8月建成的芷江受降纪念坊原始珍贵照片,经相关专家考证考证属实。

2006年5月,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芷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10年2月起再次对芷江受降纪念坊进行了改建,同年8月完工。

改建后的受降纪念坊为三门四柱牌坊式建筑,高11.52米,宽13.37米,厚1.4米,呈“血”字造型,寓意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3500万各民族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警示后人要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受降纪念坊坊前领额“震古烁今”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题;中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 名城揽胜地重千秋”也由蒋中正题;侧联“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 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纪名城”由孙科题;左横批“武德长昭”由李宗仁题”;右横批“布昭神武”由于右任题;“受降纪念坊”5字由于照片模糊无法考证题写人。

2010年复修的受降纪念坊正面

受降纪念坊坊后领额“蔚为国光”由王东原题;中联“舞水明山祥启中兴永志受降三楚地 国家民族奋平外患还期耀德五州畔”也由王东原题;侧联“我武自维扬沧海依然归禹贡 受降昭盛典神州从此靖烟尘”由白崇禧题;左横批“光昭史绩”由居正题”;右横批“丕振天声”由张群题。

2010年复修的受降纪念坊侧面

经2010年全面修复,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客观恢复原貌,仅差白崇禧题词。2023年,芷江抗战胜利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张智勇等史学工作者终于找到了白崇禧题词的原始资料等,使受降纪念坊题词、题联得已还原。

芷江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作为华夏大地上唯一一处纪念抗战胜利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王双)

(原题:《芷江受降纪念坊修复记》)

(原文刊载于《炎黄春秋》2025年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0

标签:历史   华夏   芷江   文化局   文物   国家文物局   县委   怀化   抗日战争胜利   国民政府   文化厅   横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