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与古埃及文明并列,良渚为什么能够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五季“寻根·探源”系列讲座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翔实的考古发掘材料、丰富的综合研究成果,溯文明之源,探华夏之根。讲座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为我们介绍了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遗址。以下为讲座主要内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王宁远。 (资料图片)

『何谓良渚』

中国的遗址数量非常丰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墓葬、遗址总数约33万处,国家文物局指定的大遗址有140多处。其中,良渚遗址因处于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关键节点而受到特别关注。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十分重要的考古学文化。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历经89年的考古发掘,以种类齐全、规模宏大的遗址类型,数量众多、材质精美的文物,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方式和途径等重大学术问题的认识。

考古发掘显示,良渚是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它将中国国家社会的历史上推了1000年。英国著名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明确表示:“良渚遗址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伦福儒在学术研究中首次将良渚作为中国最早的文明形态写入权威考古学著作,并在《考古学》教材中明确将其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并列,强调这些文明在社会发展模式、城市规划、宗教仪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中国历史朝代歌里这样唱道:“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我们认为,良渚遗址的年代大致相当于其中三皇五帝的“五帝时代”。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距今5800年至3800年的中国早期历史称为古国时代。古国时代是一种区域文明,也被称为满天星斗的时代。它可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距今5800年到5300年之间,为早期阶段,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第二个阶段在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间,为成熟阶段,以良渚遗址为代表,所谓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好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开端的。第三个阶段则奠定了后来的王朝时代的基础。

这里需要厘清几个概念:良渚文化遗址是考古学概念,指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间长江下游地区种植水稻、使用黑陶和玉器的稻作农业文明,因首个遗址点在良渚镇而命名,范围涵盖长三角地区;良渚遗址指浙江杭州余杭区良渚镇的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一部分;良渚遗址群指该地300多个遗址点构成的整体;良渚古城是2007年在遗址群内发现的核心城市;良渚文明则是对其社会发展程度的一种评价,现已实证,良渚已进入了国家文明的状态。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新华社发)

『江南模式』

良渚文化的形成,与江南模式及其成因密切相关。江南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桨声欸乃、饭稻羹鱼”还代表了一种美好的农业社会景观。

通常人们认为,江南富足、美丽是因为地理环境优越。然而,自古以来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这里位于山地、平原和大海的交界处,太湖平原海拔很低,海平面波动易引发洪灾,至今仍多洪涝。江南之所以发展成为中国最富足、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可能与良渚人处理人地关系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发现,良渚文化的出现,与5500年前的一次全球气候事件密切相关。由于气候突然变冷,原有的采集狩猎经济无法维持人口生计,迫使人们转向稻作农业。水稻虽在一万年前开始驯化,但此前一直是辅助食物,因为水稻种植所投入的劳动是采集狩猎的数倍,非常辛苦。正是气候的突然变化,使良渚人以背井离乡的移民方式,被迫从周边山间谷地大规模向平原迁移,开发稻作农业,良渚文化由此建立在发达的稻作基础上。

距今5300年左右,长三角平原地区的人口暴增。考古发掘显示,良渚时期的男性墓中均随葬石犁。石犁是大规模耕种水稻的专用农具,表明他们已成为职业农民,死后也随葬劳动工具。此前并无这样的现象,说明职业农民是因人口移动和生业转化而出现的。

然而,在平原上种水稻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海拔低,易遭水患。良渚人的解决方案是堆墩。所谓堆墩,就是在平原开辟稻田的中心位置堆一个土墩,制造人工高地用以居住,这样既能避水淹又离田近,从而形成了江南密集而散布的小聚落模式。这些聚落的间距在500米至1公里之间,周围种植的水稻正好可以养活这个聚落的人口。在位于海盐的仙坛庙遗址,我们发现了一个人工堆筑的土墩,四周是水田,土墩上盖了两排房子,共有12户人家。每户人家的经济是独立的,人死后就埋在房子周边。

这种江南的村落模式延续至今。我们挖掘过一些位于嘉兴地区的遗址,结果发现,当时的小聚落遗址分布基本上和现代的村子是重叠的。这表明,5000多年来,在江南水网平原上,人们的居住和生产模式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正是良渚人奠定了江南模式。

在大约距今5100年前,原本较落后的良渚遗址突然出现了古城迹象,这可能并非土著居民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与西边(如凌家滩文化)或北边(如北阴阳营文化)的先进人群从周边高地向平原大规模移动有关。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莫角山遗址中的小莫角山台基。 (新华社发)

『匠人营国』

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于2007年。

良渚遗址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是中国传统江南的核心区。但是,良渚古城并没有建在区域的中心位置(在苏州附近),而是选在区域的南边、与山地交界的边缘位置。为什么会选址这里建城呢?研究发现,良渚古城都邑的选择和规划,可能与资源、交通和观念这几个因素有关。

首先,良渚古城选址在太湖平原,便于种植水稻,且交通便利。良渚古城东部的太湖平原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稻米产地之一,水网密布,交通便捷。在良渚古城中,有许多居民是不从事农业劳动的,那么这些人的粮食从哪里来?粮食需要从沼泽平原通过水运的方式输送,所以都城的位置不能选在山上,必须是在平原。

其次,良渚古城之所以选在靠山的区域,是因为可以利用山上的资源。古人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所需石料可以就近从山区开采。要建造一座都城,所需大量的木材、石材都来自山区。所以,良渚古城选址在这个平原与山地交界的边缘位置,可以方便取材。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不同来源、不同传统的人群汇聚于太湖平原,初期必然会引发争斗和冲突。考古发掘显示,人群迁徙到平原后,墓葬没有统一的形式,文化传统杂乱,社会内耗严重。为提升社会发展的效率,一些精英分子可能会推动制定规矩和制度,来管理这个区域。他们借宗教躯壳建立了社会礼制,创造了以神人兽面像为象征的“一神教”,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的共同信仰,其物化形式就是将神像刻于玉器上。当时的人认为,玉是有特殊功能的,可以沟通人和上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玉矿是一种控制人们思想和推行礼制的战略物资。那么玉矿在哪里呢?研究表明,良渚地区仅西部山区与江苏、安徽交界处有玉器成矿岩体及透闪石玉的样本。此外,天目山区发现有蛇纹石,这也是良渚普遍使用的玉石。因此,古城的营建需要靠近玉矿的产地,这样可以方便开采玉矿、加工玉器。

良渚古城的选址可能还体现了古人“居中”的观念。从远处看,古城三面环山,东临平原,建于一块山间的平地上。测量显示,良渚古城宫殿区与各山的距离均为3公里。这样的规划布局可能并非巧合,而是体现了一种居中的理念。

良渚古城的所在地为山间的沼泽湿地,有河道贯穿其间。良渚人按照营建小聚落的相同模式来营建都邑,即采用堆墩的形式抬高居住面,莫角山宫殿遗址就建在十几米高的土台子上。所以说,良渚古城就是一个放大的超级聚落,它的建造思路和堆墩是一样的。

『超级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的选址虽然具备各种有利因素,但是该选址存在着一个极大的风险——古城位于山下,常常受到季节性降水不均而引发的水患困扰,雨季时经常山洪暴发,造成巨大的灾难,而旱季时则经常断流,影响水运输送。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良渚人在周边山谷修建庞大的水利系统:雨季通过多级水坝蓄水防洪,旱季放水抗旱,趋利避害。该系统设计充分显示出良渚人的智慧。

该水利系统修建于距今5000年至4700年,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由多条人工堤坝连接山谷和孤丘组成。根据形态和位置的不同,这些堤坝可分为长堤和连接两山的短坝,其中短坝又可分为建于山谷的高坝和连接平原孤丘的低坝。目前的勘探显示,良渚区域有大大小小的堤坝30多个。

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通过高、低两级水坝,将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内,从而解除了洪水威胁。遗址中的高坝大致可以阻挡短期内870毫米的连续降水,通俗地说,可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低坝内是一个倒三角形的低洼地,根据现存的10米坝高推测,可形成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库区。大量水资源的存蓄,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运网络,起到调节河道水位的作用,为古城的水运交通和日常用水提供了保障。

良渚水库的库区总面积达13.29平方公里,总库容为4635万立方米。按照今天的标准,库容范围1000万立方米到1亿立方米,属于中型水库,所以良渚水库相当于今天的中型水库。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坝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

良渚并非中国水利最初的起源,而是5000年前经验的集成。随着良渚古城的建立,人口越来越聚集,大量的水坝开始兴建。我们曾在良渚的水坝边上发现了溢洪道。什么是溢洪道?如果只有坝挡住水库的话,水库里的水会不停地抬高,最后漫过堤坝。当时良渚的坝都是土制的,水漫过坝的话,坝就会垮掉。所以,古人就安装了一个“保险丝”,在坝顶下面修一条溢洪道。现代的溢洪道是用水泥做的,良渚人的溢洪道怎么做呢?他们找到一个自然的山谷,山谷的石头隘口比坝低一两米,这样溢满的水就会从石头隘口处泄掉。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天才的设计。

良渚先民的治水智慧还体现在对自然材料的充分利用上。在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部分坝体关键位置,采用“草裹泥包”堆垒加固,即用茅草包裹泥土形成长圆形的泥包,再将泥包横竖堆砌而成。“草裹泥包”的作用与现代堤坝使用的草袋装土类似,可大幅增加坝体强度,是后世水利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的工艺。

良渚水利工程年代早、分布广、规模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体现了良渚社会高超的规划、组织和管理能力。正因为有了发达的水利系统,作为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良渚文明在进入犁耕农业时能够迅速发展农业,同时保证手工业等诸多领域的进步。

『“中华第一城”』

再来说说良渚古城的城市规划。

城邦是文明社会到来的重要标志。显然,良渚古城的营建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其最大的特点是“城乡分野”。

良渚古城的内城约3平方公里,加外郭城共6.3平方公里。它是一座“水城”,内城设8座水门,形成井字形干河体系,将城市分割为大致9块:中心为宫殿区,周边为作坊区。从宫殿区到内城,再到外郭城,呈现三重向心结构。从高度上看,宫殿区最高,然后依次是内城墙、外城墙,呈阶梯状。遗址的北边和西边是水利系统,东边的平原分布有300多个遗址,整体构成良渚古城及郊区聚落的框架。

莫角山宫殿区是史前中国最大的单体土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分为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三座台地,上面的建筑可能是宫殿,也可能是神殿。

复原图显示,宫殿区为巨大的长方形土台,堆高14米,土方量相当于胡夫金字塔的石方量。我们曾在东侧河道发掘出土了一根长达18米左右、直径0.6—1米的巨木,带有牛鼻穿(用于水路拖运),从而印证了良渚的水利系统除防洪、抗旱外,还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资运输通道。

王陵、贵族墓以及大量精美的玉器等均出土于城内。莫角山宫殿区东侧的古河道叫钟家港,全长1000米,是古城内的主干河系之一。河道两岸台地密布,为玉石器、漆木器、骨角器以及大木作的专业作坊区。为什么可以这么确认呢?因为我们在这条河里挖出了大量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的加工工具以及半成品。

研究显示,良渚古城内没有一个农民,也没有任何稻田,在其中生活的是贵族、宗教人士和手工业匠人。此外,通过人骨的同位素和DNA分析证实,城内居民除了本地人外,还有来自今天河南、陕西、山东、江西等多地的人。

物资也来自四面八方。比如,猪的锶同位素分析显示,有的来自郊区,有的来自今天的嘉兴地区。DNA检测显示,稻谷至少来自6个不同产地,证明城内完全不产粮,依赖各地进贡。我们还在城内发现了若干个粮仓,其中最大的一个粮仓遗迹叫池中寺粮仓,在莫角山南部半岛状的地方,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里面发现了很多碳化的稻谷,平均厚度60厘米,估计仓储总量超过20万公斤。

良渚古城基本上就是一个现代城市的雏形:城内没有农民,居民来自四面八方,农业体系靠外部支撑。这是一个各类资源由外部汇入、人口跨区域聚集的都市,其影响力和发达程度超乎想象。

良渚古城遗址整体范围达100平方公里,它的完备结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数百年的建设。研究表明,良渚古城的建设顺序是:水利系统、宫殿和王陵建于约5000年前,内城墙建于约4800年前,外郭建造时间更晚。因此,良渚古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可谓百年大计,其规划视野之宏大、建造技术之科学,令人叹为观止。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它为长江流域出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提供了特殊的见证。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在稻作农业基础上的早期文明。第二,它是长江流域早期城市文明的规范范例。

良渚遗址体现了早期国家社会组织产生和演变的清晰过程,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原标题:《被英国著名考古学家与古埃及文明并列,良渚为什么能够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来源:作者:万叶 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历史   文明史   考古学家   实证   中华   古埃及   文明   遗址   古城   平原   江南   宫殿   聚落   太湖   溢洪道   文化   水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